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在损伤后气管狭窄中的作用和调控的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uci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性气道狭窄的原因很多,包括创伤性、感染性、炎性、良性肿瘤和特发性。在损伤后气管狭窄中,以外伤和医源性狭窄最为常见。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是最常见的医源性气道损伤。外伤和术后气管支气管吻合口狭窄也是常见原因。此外,物理和化学损伤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包括化学(毒剂、酸、碱)吸入性损伤、辐射损伤、支气管镜介入下气道热消融(激光、氩等离子凝固、电凝)等。与恶性气道狭窄相比,良性气道狭窄的处理更加困难,容易出现长期并发症。同时,由于患者的生存时间较长,患者及其家属的期望值较高,难以接受手术所造成的近期和远期严重并发症。因此,气道良性狭窄的处理是呼吸医学领域的一个难点。当前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处理良性气道狭窄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在处理气道狭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气道二次损伤,因此呼吸内镜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也一直困扰介入呼吸病学领域的学者.良性气管狭窄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在多基因遗传背景下,涉及到免疫、炎症、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其中炎症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发病环节。气管损伤后,气道上皮完整性和功能受损,反复或者持续的炎症反应促使大量炎症因子及促纤维增生细胞因子的产生并参与修复活动,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与凋亡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着,胶原合成与降解失衡,最终肉芽组织增生过度导致气管狭窄。如何减轻或阻断气道炎症反应将是预防和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的关键。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激活和释放是通过炎症基因的转录和调控实现的。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是调节炎症基因转录的“开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可以去除组蛋白尾部的乙酰基团,从而抑制炎症基因的转录和表达。HDAC2作为Ⅰ型HDAC的一个亚型,位于细胞核内,主要与炎症抑制有关。在慢性气道炎性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中,HDAC2活性明显降低而且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可通过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得以恢复。有研究证实,低浓度的茶碱、红霉素可以上调HDAC2蛋白的表达,增强HDAC2的活性,改善COPD的预后。红霉素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增加HDAC2活性,减少IL-8等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增加布地奈德的抗炎活性。伏立诺他是HDAC抑制剂,对HDAC2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调控HDAC2是否改善或者加重气管肉芽组织增生?红霉素对损伤后气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是否优于其他抗炎药物?与其他抗炎药物联合使用是否产生协同效应?阻断HDAC2靶点后是否减弱红霉素的治疗效应?红霉素对损伤后气管狭窄潜在的治疗机制是什么?为了探索上述问题我们将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两部分表现为递进关系。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在气管狭窄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与气管肉芽组织增生的关系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在各组气管狭窄模型中的表达,探讨它与肉芽组织增生的关系。给予不同药物干预,正向和负向调控HDAC2的表达,观察是否影响损伤后气管狭窄的发生发展,探讨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作为防治良性气管狭窄新靶点的可能性。方法:构建气管狭窄动物模型,HE染色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红霉素组(ERY)、布地奈德组(Budesonide)、伏立诺他组(Vorinostat),每组6只。按上述连续给药10天,第11天收集狭窄气管组织。测量计算出各组模型的气管狭窄度,利用HE染色观察各组病理的变化,q PCR检测各组HDAC2、IL-8、TGF-β1、VEGF的m RNA表达,免疫荧光检测HDAC2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构建成功,HE染色可见各组模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气管管腔狭窄,组织增生,粘膜上皮增生,与对照组相比,红霉素组的气管上皮组织增生明显改善,增生程度最轻,气管狭窄度明显减轻;伏立诺他组气管上皮组织增生加重,出现狭窄度增加;气管狭窄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地奈德组没有明显变化。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红霉素组的HDAC2的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伏立诺他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地奈德组无明显变化;红霉素组的IL-8的m RNA表达明显下降,伏立诺他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地奈德组无明显变化;红霉素组的TGF-β1、VEGF及Ⅰ型、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伏立诺他组的TGF-β1、VEGF及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地奈德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红霉素上调HDAC2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气管肉芽组织增生减轻,气管狭窄改善;伏立诺他下调HDAC2的表达,促进炎症反应,气管肉芽组织增生增强,气管狭窄加重,提示通过调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的表达可能作为防治良性气管狭窄的新策略。第二部分调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对损伤后气管狭窄作用的研究目的:损伤后气管狭窄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手段。我们通过观察红霉素等不同抗炎药物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抑制剂的不同组合对损伤后气管狭窄动物模型的影响,探讨红霉素通过调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在损伤后气管狭窄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构建气管狭窄动物模型,通过HE染色评价模型是否成功。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生理盐水组(NS)、红霉素组(ERY)、布地奈德组(Budesonide)、红霉素+布地奈德组(ERY+Budesonide)、伏立诺他组(Vorinostat)、红霉素+伏立诺他组(ERY+Vorinostat)、红霉素+布地奈德+伏立诺他组(ERY+Budesonide+Vorinostat)。按上述连续给药10天后收集各组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狭窄段气管组织。利用HE染色观察各组气管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测HDAC2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I型胶原蛋白和I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TGF-β1、VEGF和IL-8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支气管HDAC2、TGF-β1、VEGF和IL-8的表达。结果:模型构建成功,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布地奈德组和伏立诺他组的气管管腔狭窄,出现成纤维细胞增生,粘膜上皮增生明显;红霉素组、红霉素+布地奈德组、红霉素+伏立诺他组和红霉素+布地奈德+伏立诺他组气管管腔狭窄程度减轻,粘膜上皮增生具有改善作用但仍有轻度增生,其中红霉素联合其他药物作用后效果更加明显。在气管组织中,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红霉素组、红霉素+布地奈德组、红霉素+布地奈德+伏立诺他组HDAC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I型胶原蛋白和III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伏立诺他组的HDAC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霉素+伏立诺他组的HDAC2蛋白表达比红霉素组明显下降,I型胶原蛋白和III型胶原蛋白表达比红霉素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中,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红霉素组、红霉素+布地奈德组、红霉素+伏立诺他组、红霉素+布地奈德+伏立诺他组的TGF-β1和IL-8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红霉素组、红霉素+布地奈德组的VEGF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气管组织中,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红霉素组、红霉素+布地奈德组、红霉素+伏立诺他组和红霉素+布地奈德+伏立诺他组的TGF-β1、VEGF和IL-8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霉素通过上调HDAC2表达抑制气管支气管粘膜损伤后的局部炎症反应及全身炎症反应,从而阻止肉芽组织过度增殖,促进伤口愈合,使气管狭窄程度减轻,与布地奈德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然而伏立诺他可通过下调HDAC2的表达从而减弱了红霉素的这种作用。HDAC2是控制炎症的重要靶点,通过上调其活性,可明显减轻气道炎症,改善损伤后气管狭窄的程度。
其他文献
背景:尽管目前不断有新药(比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以及CD38单抗等)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治疗,使得MM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该疾病目前仍是不可治愈的,患者最终会进展或复发。因此,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可能会给MM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不编码蛋白质的小RNA,它们在MM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证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与验证鼻咽癌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将鼻咽癌进行不同风险分层,以便协助临床医师评估预后、制定治疗决策。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纳入的362例患者作为训练集病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究鼻咽癌独立预后因素,利用独立预后因素进行预后模型构建。通过一致性指数和校准曲线来评估构建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通过重抽样进行模型内部验证。2011年7月到2012年12月纳入的324例鼻咽
冠状动脉微栓塞(Coronary Microembolizaiton,CME)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自发侵蚀、破裂及经皮冠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斑块碎裂等情况。PCI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首选再灌注策略,但即使在成功的PCI术后,心绞痛症状可能仍然存在,CME可能是潜在的重要
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想要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那么在交谈中必定会出现许许多多的事物的指称。地名作为一种指称,是一定社会群体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从语言学本身的角度来说,地名作为语言词汇的一部分,有音又有义。文字赋予了地名的外在形式,地名的语音形式展现了当地的语言类别。同时,地名本身除了表示基本的含义(方位、范围、类别)之外,还兼具特征意义(引申意义)和命名意义(或
目的:探讨血清mi RNA-217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及其严重程度的关联性。方法:(1)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百色市人民医院住院的AP患者230例,所有患者为初发病例,根据分型标准将其分成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
目的: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指利用骨痂愈合作用机制使DO牵张间隙内新生骨组织快速生成的内源性骨组织工程技术。DO新骨形成的速度不仅明显领先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婴幼儿,甚至超越了部分恶性肿瘤的生长速度。但是DO较长的疗程以及并发症限制了DO的发展。在临床上采用何种方式能简便、有效的提高DO新生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减少并发症且有效缩短DO疗程,是目前亟待解决
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明确。目前,大量研究发现,TLR4信号通路在DN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TLR4信号通路的表达将有助于改善DN。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杨桃根单体化合物2-十二烷基-6-甲氧基-2,5-二烯-1,4-环己二酮(DMDD)具有降低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明显改善尿蛋白、减轻糖尿病小鼠肾脏损伤的作用
背景:假体植入乳房重建和背阔肌肌瓣/联合假体乳房重建是以中、小体积乳房为特点的亚洲女性最常选择的乳腺癌重建术式,本研究旨在对这两种重建术式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及术后效果进行临床分析,评价两者的安全性及获益。同时收集既往研究,进一步运用Meta分析探讨两种乳房重建方式相关的风险和获益情况,得出一个可信度高的结论,以期能为乳腺癌待手术的患者做术前选择时提供可信、真实的参考信息。此外,为维持重建术后乳
第一部分胃癌CTCs分型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目的:对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检测并进行上皮间质分型,分析CTCs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REDCap建立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收集2015年5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治疗的胃癌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后采集患者外周血
淋巴结切除术(包括盆腔淋巴结清扫、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后常常引起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淋巴囊肿、乳糜漏等。下肢淋巴水肿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70%不等。研究认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结切除或清扫术后,由于盆腔或腹股沟区淋巴管被切断,无有效的淋巴侧枝循环建立,导致下肢淋巴回流障碍,富含蛋白质及细胞代谢物的淋巴液在细胞外间隙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