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非编码RNA在紫外线诱导皮肤光损伤过程中的功能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idemeng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中波紫外线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lncRNA表达谱的影响
  紫外线(UV)照射引起的皮肤损伤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两种,急性损伤以皮肤炎症、DNA损伤和免疫抑制为主,慢性损伤主要包括光老化和皮肤癌变。随着大气臭氧层持续不断的破坏,地球表面UVB辐射逐渐增强,其长期照射对人体皮肤细胞的损伤问题日益凸显,皮肤防晒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碱基且无蛋白编码潜能的RNA分子。近年来大量研究报道,lncRNA在许多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lncRNA的突变和调节异常可能会导致各种复杂疾病的发生发展。然而,尚未有关于lncRNA在紫外线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DF)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紫外线照射HDF后lncRNA表达谱变化,揭示lncRNA在皮肤光损伤疾病中的功能和作用,为皮肤光损伤疾病的诊断和(或)防治提供标志物分子或治疗靶点。
  本研究首先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比较了UVB照射HDF前后mRNA和lncRNA表达谱的差异,根据P≤0.05的筛选标准,共筛选出了61个与紫外线诱导的皮肤光损伤相关的lncRNA,其中56个表达上调,5个表达下调,同时也筛选出了862个与紫外线诱导的皮肤光损伤相关的mRNA,其中577个表达上调,285个表达下调。然后,我们对筛选得到的lncRNA和mRNA数据进行了全面的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包括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等。根据lncRNA可顺式或反式靶向调节蛋白编码基因,我们探索了UVB诱导的皮肤光损伤相关的lncRNA的潜在功能。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我们发现lncRNA的预测功能和mRNA的功能高度一致,都参与调控了TN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和DNA复制相关信号通路等,进一步说明lncRNA在调节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我们随机选择了几个差异表达的lncRNA,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分析其在UVB照射HDF前后的表达水平,以验证RNA测序数据的可靠性。qRT-PCR结果显示lncRNA的表达变化趋势与RNA测序结果一致,证实了RNA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揭示了UVB照射HDF前后lncRNA表达谱差异,鉴定出一系列与紫外线诱导的皮肤光损伤相关的lncRNA。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lncRNA在紫外线照射引起皮肤光损伤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发新的皮肤光损伤疾病诊断和防治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长链非编码RNA;紫外线;高通量测序;皮肤光损伤
  第二部分长链非编码RNARP11-670E13.6在紫外线引起皮肤光损伤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皮肤的老化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阳光中紫外线照射是导致皮肤萎缩、粗糙,形成皮革样外观的主要因素。LncRNA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但其在皮肤光老化中的作用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前期利用RNA-seq技术在紫外线照射HDF中检测筛选出了61个差异表达的lncRNA。本研究将选择UVB照射后表达量显著发生改变的lncRNARP11-670E13.6继续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其在皮肤光老化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首先,qRT-PCR检测结果显示,lncRNARP11-670E13.6在UVB照射不同时间后均显著升高,之后我们通过检测端粒长度、β-半乳糖苷酶染色、分析细胞活性和细胞周期,探索lncRNARP11-670E13.6对细胞衰老的作用。我们发现敲减lncRNARP11-670E13.6后显著促进了细胞衰老,包括平均端粒长度下降,细胞增殖活性下降,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细胞数目比例增加,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另外,敲减lncRNARP11-670E13.6后,我们还检测了细胞内ROS水平及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析了细胞凋亡,结果均无明显差异。此外,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lncRNARP11-670E13.6可通过提高ATM和γH2A.X蛋白表达水平促进DNA损伤修复过程。Westernblot结果显示,敲除lncRNARP11-670E13.6可活化p16-pRB衰老通路,因此,我们提出lncRNARP11-670E13.6可能通过p16-pRB途径调节UVB诱导的HDF细胞衰老过程。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lncRNARP11-670E13.6调控细胞衰老过程的具体作用机制。通过细胞核质分离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我们观察到lncRNARP11-670E13.6在UVB照射后由细胞核转移至细胞质中。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出miR-663a与lncRNARP11-670E13.6、CDK4和CDK6mRNA3-UTR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序列。MiR-663a能显著抑制HDF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抑制miR-663a表达促进细胞周期进入G1/S期。双荧光素酶检测实验、westernblot分析和qRT-PCR实验证明了miR-663a能直接与CDK4和CDK6mRNA3-UTR结合,抑制Cdk4和Cdk6蛋白的表达,而lncRNARP11-670E13.6可直接与miR-663a结合,结合位点对lncRNARP11-670E13.6和miR-663a的相互抑制至关重要。此外,通过RNA-pulldown实验、RNA免疫沉淀法及westernblot分析,我们发现UVB照射可下调RNA结合蛋白hnRNPH表达,而hnRNPH可与lncRNARP11-670E13.6直接结合,抑制lncRNARP11-670E13.6的转录表达。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揭示了lncRNARP11-670E13.6在UVB诱导的皮肤光损伤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机制。敲减lncRNARP11-670E13.6后显著促进了细胞衰老,其作用机制如下:hnRNPH在正常情况下与lncRNARP11-670E13.6直接结合并阻碍其表达,UVB照射可下调hnRNPH,阻碍其对lncRNARP11-670E13.6抑制作用,lncRNARP11-670E13.6表达显著升高,该过程不依赖于细胞内ROS水平。一方面,lncRNARP11-670E13.6可通过增加ATM激酶活性和组蛋白γH2AX表达水平来促进DNA损伤修复;另一方面,lncRNARP11-670E13.6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在细胞质中通过直接与miR-663a结合而发挥内源性“海绵”吸附作用,解除miR-663a对Cdk4和Cdk6蛋白表达水平的抑制,从而通过p16-pRB途径延缓UVB诱导的细胞衰老。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黑色素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生存率低且预后差。目前对于黑色素瘤可用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临床中,为了提高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需要系统的治疗策略并不断的开发新的治疗手段。目前的研究提示,肿瘤的免疫治疗法可能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C10orf90是最近被确定的一个通用脆性位点,由于最初发现将C10orf90过表达于几种肿瘤细胞系中,其表现出抑制肿瘤的作
学位
第一部分Wnt/β-catenin与TGF-β/Smad信号通路主要相关分子在雄激素性秃发患者头皮毛囊组织中的表达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ic alopecia,AGA)又称男性型秃发,脂溢性脱发,在脱发性疾病中最常见。在超过40岁的高加索人中的发病率占到了 50%,在所有的脱发病人中占到了 71%,而其他种族的发生率稍低且发生的年龄较晚,脱发的范围也较小。多种因素参与了
学位
目的: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比观察:(1)急性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性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大脑相比,功能和结构的异常;(2)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观察HZ患者向PHN转化前后脑功能和灰质体积的改变。方法:1.获取数据:试验1共纳入32例HZ患者、18例PHN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试验2纳入12例从HZ慢
学位
研究目的 近年来,光电设备已经广泛用于面部年轻化。多次重复的光电治疗常常带来满意的治疗效果。然而,光电技术的广泛和长期使用也给皮肤科医生带来了新的问题,长期多次激光治疗是否会改变皮肤的敏感性?它会导致表皮变薄吗?会影响表面微循环,从而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目前的临床观察到的主要不良反应集中在色素异常或疤痕形成。客观的皮肤长期随访结果尚缺乏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的重点是广泛使用的多个光电治疗设备治疗后皮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黑色素瘤(Melanoma)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好发于皮肤表面的恶性肿瘤,是皮肤癌中最严重且造成最多死亡的一种类型。近些年来黑色素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尽管众多学者针对黑色素瘤已投入了巨大的研究和治疗方案的改善,但是黑色素瘤仍是临床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巨大挑战。因此,全面深入地探索黑色素瘤的发病机理及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分子调控网络对于研究并开发有效的生物靶向药
学位
第一章皮肤黑素瘤中ESRP1靶基因分析  目的: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皮肤黑素瘤中上皮剪接调节蛋白1(epithelial splicing regulatory protein l,ESRP1)的表达情况和功能调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靶基因ESRP1相关激酶、miRNA和转录因子蛋白互作网络。  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103个皮肤黑素瘤样本转录测序数据,分析预测ESRP1的表达水平及其
[目的]优化外泌体提取分离纯化的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外泌体提取效率。基于二代测序对AD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miRNAs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AD患者外周血中外泌体中miRNA-150-5p对KC的增殖、凋亡、活化、分化以及炎症的调控及作用机制。  [方法]①收集我院AD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样本,分别采用超高速离心法和exoEasyMaxiKit试剂盒法提取血清中的外泌体,采用电镜与纳米颗粒
第一部分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株构建  目的:构建交换镶嵌型penA10.001和penA60.001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突变株  方法:构建大肠杆菌重组质粒pUC57-penA10.001-kanarpsL-down和pUC57-penA60.001-kanarpsL-down,采用二次同源重组反向筛选完整交换两株临床分离菌株SZ20(penA60.001)和SRRSH78(pe
学位
目的:反常性痤疮(acne inversa,AI)是一种主要累及顶泌汗腺分布及间擦皱褶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丘疹、结节,后期可逐渐形成脓肿、窦道、瘢痕,常伴有疼痛。本病是与遗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免疫相关疾病,且此病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生活质量,易伴发抑郁、焦虑及社交障碍等心理性疾病。反常性痤疮患者中约有30%-40%的患者有家族史,即家族性反常性痤疮;
皮肤癣菌病为全球第四大常见疾病,且皮肤癣菌感染后极易复发。絮状表皮癣菌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癣菌之一,易感染皮肤以及甲,头发感染甚为少见。在印度、伊朗等国家其感染发病率可高于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常见皮肤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在分类学上单独成属,其在致病性和生态习性上也有着独特的一面。因絮状表皮癣菌为亲人性皮肤癣菌,缺乏相应的动物模型,现有的分子、组学等研究工具也仅应用于毛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