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耕地土壤肥力的评价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hh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土壤资源浪费和粮食危机问题日益突出,土壤肥力是耕地粮食产量的最重要指标,努力保持并提高地块的土壤肥力是提高土壤利用和粮食产量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地块进行科学的土壤肥力评价对土壤质量的判定和提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中选择伞陂镇、文殊镇、宋集镇作为河南省不同生态环境条件的研究样区,即豫南低山丘陵湿润植稻条件下的水稻土、豫中黄土丘陵阶地半干旱玉米种植条件下的褐土和豫中南低洼地半干旱小麦种植条件下的砂姜黑土的典型分布区,首先进行3S技术支持下野外土壤调查与样本采集,建立土壤空间数据库;再选取有机质、全N、全P、pH、CEC、缓效K、速效P、速效K、容重、质地作为评价因子,选取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三个地区土壤肥力等级值进行插值计算,来分析土壤肥力情况,最后,通过三个样区代表性作物与评价结果的对比,进行初步验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三个研究区土壤性质统计值进行统计分析。土壤平均粒级大小为: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应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对研究区土壤肥力评价因子进行空间插值,从插值结果可以知道:伞陂镇的有机质水平稍差,文殊镇与宋集镇的有机质含量比较高,普遍为优等;伞陂镇全P、速效P的水平比较差,需要改良的地区较多;土壤的pH值伞陂镇偏酸,宋集镇偏碱性,文殊镇为中性;文殊镇和宋集镇的全P水平比较低;伞陂镇和文殊镇的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没有宋集镇好。(2)对三个研究区范围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壤肥力评价,并基于遥感图像提取耕地信息进行了耕地肥力的评价。结果显示:伞陂镇耕地大部分为中等,中等耕地面积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70.86%;优等耕地与差等耕地的面积比较少,优等耕地占17.39%,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以及东南部分区域;文殊镇的耕地中等占该镇58%的面积,肥力等级为优的耕地占该镇面积的24%;宋集镇的中等耕地约占该镇耕地总面积的56.86%,优等耕地面积占该镇总耕地面积的24.7%;总体来说,文殊镇的土壤肥力最好,改良比较容易。(3)从土壤评价等级值得均值可知,整体来看,土壤肥力:文殊镇>宋集镇>伞陂镇;土壤肥力评价值与粮食产量做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伞陂镇与宋集镇的拟合效果良好,文殊镇的拟合效果较差,粮食产量不仅受土壤肥力的影响,同时由于土壤本身的复杂性,与土壤环境、生物、土壤管理与投入等方面的关系也很大。(4)对比河南省三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耕地性状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潢川伞陂的水稻土耕地的限制因子是缺磷,全镇面积97.5%的地区全P为差等,禹州文殊褐土耕地的限制因子并非土壤本身,而是水分缺失或者说灌溉条件,西平宋集砂礓黑土则是土壤质地黏重、耕性差,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这些耕地土壤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肥和合理管理与利用。
其他文献
在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现状和对现行中高职教育主要衔接模式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中职、企业、学校”三方共建的“2+1+3”衔接模式,对其实施保障进行讨论。 B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推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不断对创新体制进行探索和优化,形成了高校特有的发展模式,涌现出不少创新典型.因此对高校创新创
土壤水分及溶质运移、地下水位及水质变化研究等已成为土壤水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区域水平上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空间变化是研究这些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土壤水分运动参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技校政治课讲大道理,唱高调,老师难讲,学生厌学.造成这种局面,不在政治本身,而是由于政治老师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呆板、思想僵化的原因.政治课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在用人单位中展开广泛的调研,进行科学分析,设计出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岗位主要6种岗位,根据岗位需要重新整合设计了顶岗实习内容,为统一的顶岗实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管理是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组织成员对组织文化的认同程度,体现着一个组织文化建设的高度与质量,也深刻影响着一个组织的发展潜力与管理水平。组织文化认同
本文通过高等数学中,第一个重要极限的相应函数——f(x)=sinx/x进行分析,用来说明众多微积分学中的知识点,解释定理及其逻辑关系.该函数贯穿于微积分学中诸多普遍性与特殊性
石油天然气作为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钻井废液作为钻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废弃物之一,其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处理成本高,如何对其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一直是业
在现今阶段,网络化充斥着整个社会。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公民参与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网络化背景下,公民改变了传统的参与模式,改为借助网络来表达自
基层检察官队伍建设意义深远,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持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高度重视基层检察官队伍的规划和建设,展开了员额制改革、完善逐级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