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南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环境演变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p6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最为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这次事件导致海洋中超过90%的物种灭绝,尤其是那些高度钙化的生物,如珊瑚、钙藻、?类有孔虫等,这些生物的灭绝彻底改变了当时的碳酸盐工厂面貌: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后生生物礁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错时相”沉积(微生物岩、海底碳酸盐岩胶结物、皱纹构造、平板状砾屑灰岩等)为主导的自生碳酸盐泥,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灭绝后的碳酸盐工厂的面貌与前寒武纪时期的碳酸盐工厂类似,说明了早三叠世的海洋拥有独特的生物面貌与海洋化学特征。目前,关于早三叠世碳酸盐工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低纬度地区,鲜有中纬度地区的报道,而中纬度地区的碳酸盐工厂是组成全球碳酸盐工厂的重要部分。因此,恢复中纬度地区的碳酸盐工厂面貌、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变化对中纬度地区碳酸盐工厂的影响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晚二叠世的西藏南部(简称藏南)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南纬约40°),属于中纬度地区,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地区。本论文围绕藏南上二叠统、下-中三叠统开展系统的沉积学研究,恢复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碳酸盐工厂面貌,结合地层中出现的特殊沉积物,利用地球化学的手段,探究中纬度碳酸盐工厂演变过程,揭示藏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重大突变事件的沉积响应过程,恢复中纬度地区古环境变化规律。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揭示了藏南地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碳酸盐工厂演变过程。晚二叠世,藏南发育了冷水型碳酸盐工厂,产碳酸盐生物丰富,主要为苔藓虫、厚壳腕足、棘皮类;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藏南地区冷水型碳酸盐工厂演变为自生碳酸盐泥工厂,碳酸盐岩以微晶白云岩为主,白云岩中缺乏后生生物而富含微生物结构,如杆状菌体、胞外聚合物等;早三叠世,藏南地区碳酸盐工厂以自生碳酸盐泥为主,浅水地区发育了含生物碎屑灰岩,后生生物数量少且门类单调,主要有双壳、棘皮、有孔虫,深水地区发育了海底碳酸盐胶结物;中三叠世,藏南地区碳酸盐工厂面貌与早三叠世相似,产碳酸盐生物门类依旧单调,同时受构造升降影响,碳酸盐岩沉积转化为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2.在藏南修康剖面发现一种新型的错时相沉积—浊流型碳酸盐海底胶结物。在修康剖面下三叠统中贝群发现11层碳酸盐海底胶结物沉积,厚度为0.5~1 cm。岩相学观察发现这些碳酸盐胶结物由文石质假晶组成,在阴极发光下显示为均一性很好的晶体结构,未见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的成岩条带,并且扫描电镜能谱扫描显示这些晶体的元素分布均一。地球化学碳同位素分析发现,这些胶结扇中的δ13C平均值为-5‰,与上覆沉积物差异较小。根据以上证据,提出一种新的深海胶结物的成因模式:深海浊流将浅水带入到碱性、硫化的深海环境中,两种化学差异大的水体的混合造成了碳酸钙的快速过饱和,从而形成了海底胶结扇。该错时相沉积指示藏南早三叠世缺氧硫化的深水海洋环境。3.提出了藏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白云岩是微生物成因。目前已发现的4条藏南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都发育了一套白云岩,浅水剖面(色龙)白云岩较薄,厚度约为0.5 m,中深水剖面(土隆、曲布、贡普)白云岩较厚,厚度1.5~4 m。这些白云岩由微、细晶白云石组成,平均粒径为十几微米。单偏光下可见白云石晶体被暗色有机质包裹,阴极发光显示白云石晶体为均匀发光,无明显成岩圈晕,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中保存了大量杆状菌体及蜂窝状胞外聚合物。另外,地球化学数据δ34S显示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硫酸盐库发生了快速降低,基于以上证据提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后,微生物繁盛(尤其是硫酸盐还原菌)促进了白云石的沉淀,从而在藏南地区形成了广泛的微生物型白云岩。微生物型白云岩是藏南地区早三叠世碳酸盐工厂的主要产出形式,同时也指示了后生生物萧条而微生物繁盛的生态环境。4.在藏南土隆及辖龙剖面发现了早三叠世晚期(Spathian亚期)的红层沉积。藏南地区红层仅出现在中深水环境,红层厚度为1~6 m,岩性为瘤状生物碎屑质灰岩,土隆红层中发育了大量生物潜穴,拉曼光谱显示致色矿物为微米级赤铁矿。生物地层对比发现,土隆红层的出现与深水修康剖面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变化所指示的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有关。基于以上证据,我们提出了藏南早三叠世晚期红层形成于深部海水由缺氧向贫氧转化时期,缺氧水体中的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沉淀于海底形成了红层,因此红层的出现指示了早三叠世晚期藏南地区海底缺氧环境的改善。
其他文献
研究区位于西昆仑和西南天山两个构造带的结合部,两个研究区带分列于其南北两侧,南侧的玛尔坎苏矿带呈近东西向沿着帕米尔北东缘展布,隶属于西昆仑构造带;北侧的吉根成矿区呈北北东向展布,隶属于西南天山构造带。近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不断发现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点),玛尔坎苏一带有奥尔托喀讷什、玛尔坎土和穆呼等锰矿床,已成为新疆最重要的锰矿带。吉根地区的博索果嫩套、铁克
本论文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所属课题《深水钻完井工程技术》。论文针对海洋环保要求和深水钻井过程中,常规合成基钻井液在隔水管中由于低温会表现出高粘度、高凝胶强度、高抽汲压力和波动压力,而在井底高温情况下其粘度又会大幅度降低,从而导致井眼清洗效果差、加重剂沉降,还会由于钻屑床的行程而导致井漏和加重剂堵塞等一系列问题,对国外推广使用的恒流变合成基钻井液体系进行调研表明恒流变
位场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和磁性差异研究地下空间的结构和展布。位场数据的转换和处理作为反演和解释的基础,是位场理论方法的重要研究方向。观测到的重磁场是不同深度地质体引起的重磁场的叠加,位场分离方法被用来从总场中提取浅部或深度地质体所引起重磁异常,其是位场数据处理中的研究重点。目前,位场分离方法主要分为空间域和频率域方法。现有的空间域方法理论基础不足且分离精度较低,使得频率域方法是目前位场分离方法的主流
新元古代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地质历史事件,包括两次全球性的冰期事件—Sturtian(~720-663 Ma)和Marinoan(~654-635 Ma)冰期、全球性成锰事件。华南新元古代南华盆地完整地记录了从Sturtian冰期到Marinoan冰期的沉积地层序列,并且在间冰期沉积的大塘坡组底部沉积一套含锰层。目前的研究认为“大塘坡式”锰矿中锰的沉积过程包括两个阶段:(1)水体中的Mn2+在氧化环境
奥陶纪–志留纪是地质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质转折时期,全球板块构造聚敛及气候环境重大变迁使得生物的生存处于不断的动荡之中,导致了奥陶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同时,该时期还发生了一系列全球和区域性地质与环境事件,如赫南特冰期、全球性海退和海泛淹没、上升流活动趋于活跃、局域性火山喷发和底流活动等,并在该转折期形成了中国南方颇具规模、及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巨大价值的黑色页岩层系。然而,关于该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
河水渗漏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全面、深入理解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规律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评价、可持续利用、管理与保护的基础。以往对于河流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间为饱和水力联系的情况。近年来,随着傍河取水工程大量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可导致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发生脱节,两者间的饱和流转化为非饱和流。为实现水资源量的准确计算,人们对河流与地下水脱节的现象进行
石城-崇安断裂带是福建北部重要的金等多金属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南板块内陆地区,处于武夷山成矿带中部。伴随着早中生代华南板块与周缘板块,如华北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的强烈相互作用,内陆地区也受到影响。武夷山地区发育早中生代广泛的角度不整合、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同时伴随有明显的岩浆活动和金成矿事件。然而,关于关于该时期构造背景以及金成矿作用与岩浆岩浆活动之间的联系争议较大,限制区内后续找矿工
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蕴含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福建省最具经济意义的含煤岩系。童子岩组自下而上分为童子岩组一段(P2t1)、童子岩组二段(P2t2)、童子岩组三段(P2t3),其中,一段(P2t1)、三段(P2t3)以碎屑滨岸带沉积体系为主,二段属于浅海沉积体系,各段泥页岩层系均比较发育,有页岩气形成的物质基础。近几年,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但尚未对福建地区页岩气做过系统研究,本文
增生造山带构造演化重建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增生型造山带是地壳生长的主要地区,也是矿产资源的重要富集区,因此研究增生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理解汇聚板块边界俯冲-增生-碰撞地球动力学过程和地壳生长机制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北祁连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缘阿拉善地块和中祁连地块之间,是原特提斯洋北支消亡后的产物,记录了早期的增生造山和随后的碰撞造山作用。北祁连造山带发育较完整的大陆裂解、洋盆扩张、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是地球生命演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由于热带浅海区域生物最为繁盛,在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因此,热带浅海区域生物大灭绝事件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前人对热带浅海区域生物大灭绝事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在环境变化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还相对薄弱和存在争议。本文选择在华南浅海区域广泛分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