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观察两种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底黏膜的反应,对窦底黏膜体积变化进行分析,进而评价两种术式对上颌窦黏膜的安全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09~2020.11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的单颗上颌后牙缺失且骨高度不足的种植病例65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病例,纳入标准:18周岁以上,无上颌窦炎,全身健康情况良好,可以耐受手术;单颗上颌后牙缺失需行上颌窦提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两种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底黏膜的反应,对窦底黏膜体积变化进行分析,进而评价两种术式对上颌窦黏膜的安全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09~2020.11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的单颗上颌后牙缺失且骨高度不足的种植病例65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病例,纳入标准:18周岁以上,无上颌窦炎,全身健康情况良好,可以耐受手术;单颗上颌后牙缺失需行上颌窦提升与种植术;种植区剩余骨高度≥4mm;缺牙时间≥3个月;术前上颌窦黏膜厚度≤4mm;上颌窦窦底平坦、无分隔。排除标准:吸烟者;有上颌窦病变者;重度牙周炎未治疗者;有上颌窦手术史者;依从性差者;术中黏膜穿孔或术后并发上颌窦炎者。根据不同的提升高度及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四组:A1:提升高度≤3mm,骨凿冲压法;A2:提升高度>3mm,骨凿冲压法;B1:提升高度≤3mm,CAS-KIT液压法;B2:提升高度>3mm,CAS-KIT液压法,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一周、术后一月拍摄CBCT,将CBCT导入Mimics Research 21.0软件中进行上颌窦窦底黏膜的三维建模,测量其体积(MV),分析各组术后一周的窦底黏膜体积变化ΔW、术后一个月的窦底黏膜体积变化ΔM1(相对于术前)、ΔM2(相对于术后一周),对骨凿冲压法和CAS-KIT液压法两种术式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术前各组患者窦底黏膜平均体积分别为:A1组2118.11±400.63mm3,A2组2184.35±455.34mm3,B1组2181.12±340.43mm3,B2组2138.83±428.36mm3(各组间无差异P=0.959)。所有患者术后一周的窦底黏膜均发生明显肿胀,术后一周各组患者窦底黏膜平均体积为A1组9025.81±637.44mm3,A2组11785.07±767.64mm3,B1组6008.28±808.37mm3,B2组7319.86±836.66mm3(各组间有差异,P<0.05);术后一周平均肿胀程度(ΔW)分别为A1组6841.46±841.95mm3,A2组9666.96±941.54mm3,B1组3869.44±720.25mm3,B2组5138.73±816.16mm3(各组间有差异,P<0.05);术后一月各组平均体积分别为A1组2214.31±514.54mm3,A2组2139.47±452.71mm3,B1组2162.88±484.04mm3,B2组2181.60±454.08mm3(各组间无差异,P=0.959);术后一月各组的窦底黏膜相对于术前体积变化(ΔM1)分别为A1组29.96±59.19mm3,A2组21.35±52.08mm3,B1组24.05±55.68mm3,B2组29.55±44.26mm3(各组间无差异,P=0.959),相对于术后一周的体积变化(ΔM2)分别为A1组6811.49±882.42mm3,A2组9645.61±974.02mm3,B1组3845.39±726.78mm3,B2组5109.19±823.85mm3(各组间有差异,P<0.05)。提升高度增加及使用骨凿冲压法均会加重术后上颌窦窦底黏膜的肿胀反应,但是并不会影响术后一月时窦底黏膜的厚度。结论:本研究中,两种术式的所有患者,术后一周均发生窦底黏膜的肿胀,术后一个月窦底黏膜恢复至术前水平。相同的提升高度,骨凿冲压法较CAS-KIT液压法术后一周肿胀更为显著;相同的术式,提升高度增加,术后一周肿胀更为显著。因此可知,骨凿冲压法在术中对窦底黏膜的刺激性可能较CAS-KIT液压法更大,若提升高度较大,CAS-KIT液压法可能更为安全。但是在不穿孔的前提下,两种术式术后一个月时,窦底黏膜均可以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种手术方法对窦底黏膜厚度均无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1.分析肾透明细胞癌增强CT的影像组学特征与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GFR的相关性。2.探讨保留肾单位术前与术后GFR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分析Gates-GFR评价术前患肾功能的准确性。3.从10种常用的GFR估算公式中筛选出更适合评价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前GFR的公式,探讨影响公式准确性的因素,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列线图。方法:1.回顾性分析单侧肾细胞癌患者56例。纳入标
目的:比较溶剂萃取、溶剂蒸发和共溶剂法三种方法制作载胰岛素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微球差异,观察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BMSCs)成骨分化及种植体周围骨再生的影响。方法:通过溶剂萃取(EMS)、溶剂蒸发(SMS)和共溶剂法(CMS),制备三种粒径分布相似的PLGA微球。考察制备方法对微球性能的影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中国地鼠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动物模型,模拟人类OSCC的癌变过程,探究hedgehog通路在OSCC癌变中的作用。在细胞水平以hedgehog信号通路下游关键转录因子Gli2为切入点,明确Gli2对OSCC细胞系Tca8113、Cal27和SCC9细胞增殖、生长、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最终阐明hedgehog/Gli2
目的:为了实现肿瘤靶向药物的释放过程,促进肿瘤组织中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吸收和积累,减少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我们引入纳米氧化石墨烯(NGO)和具有靶向作用的多肽HN-1作为药物载体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纳米载药系统。方法:1.利用氢键和π-π键将具有口腔鳞状细胞癌靶向性的HN-1和化疗药物阿霉素(DOX)与纳米氧化石墨烯(NGO)连接,并运用傅里叶红外测量仪,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仪和紫外荧
背景:围绝经期女性唾液分泌障碍表现为唾液分泌减少和成分改变。研究表明其发生与雌激素含量降低密切相关。氯离子通道是唾液分泌过程的原始动力,α-唾液淀粉酶是唾液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之一,雌激素含量变化是否通过影响氯离子通道和α-唾液淀粉酶参与围绝经期女性唾液分泌障碍的发生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低雌激素状态下,下颌下腺雌激素受体,氯离子通道和α-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变化,通过细胞实验观察雌激素受体G
目的:通过建立“牙列-颌面部骨骼-颞下颌关节-舌侧矫治器”动态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方式的Ⅱ类牵引对颞下颌关节的受力影响,探究对颞下颌关节损伤较小的Ⅱ类牵引使用方式,为临床合理应用舌侧矫治Ⅱ类牵引,降低颞下颌关节相关疾病的危险性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本实验分为两个部分。1.建立“牙列-颌面部骨骼-颞下颌关节-舌侧矫治器”动态三维有限元模型。2.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在模型上进行颌间牵引。工况一
目的:本实验在体外研究槲皮素对口腔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合前期测序结果筛选出miR-181a-5p作为目的基因分析该基因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的功能以及作为治疗靶点的可能性。分析槲皮素与miR-181a-5p对口腔癌的抗肿瘤效应及调控分子机制,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方法:1.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Tca-8113和Cal-27细胞系(Tca-8113:0,200,250,300,350,
目的:通过观察三种不同粘接系统树脂水门汀(全酸蚀系统、自酸蚀系统和自粘接系统)用于纤维桩核修复后对根管冠、根方微渗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根管治疗后进行纤维桩核修复时,选择合适的粘接剂种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样本收集:收集口腔颌面外科新鲜拔除的下颌前磨牙90颗,显微镜下检查根面无裂纹,根管弯曲角度(Schneider测量)<10°。(2)分组:实验分组为6组:全酸蚀组(20颗,其中冠方组、根方组
目的:通过分析下颌第一前磨牙的CBCT影像资料,探讨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从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接受诊疗的下颌第一前磨牙尚存的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中,按纳入标准筛选获取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2、将收集的影像资料按性别分成男女两组;并按10岁年龄差进行分组,即15-24岁,25-34岁,35-
目的:研究均角型青少年口咽气道的形态与上下颌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0例12~15岁均角型青少年正畸患者的全视野颌面部CBCT,按ANB角分为骨性I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ⅡI类组,每组30例,比较三组间口咽气道容积、截面积、高度、矢状径和横径等形态测量指标,分析上颌骨、下颌骨与口咽气道形态的相关性。结果:1.口咽气道的容积骨性I类组(17817.58±9122.52mm3)、骨性Ⅱ类组(1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