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地视域:加里·史奈德的生态诗学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780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代诗人加里·史奈德用他平实的创作和生活实践着自己的诗学理论。论文以“归属地视域”为题,通过讨论史奈德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揭示作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生态思想。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扼要介绍史奈德生平及其创作历程;指出“归属地”乃是史奈德工作和生活的精神家园。首章讨论史奈德写作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将人与自然对立、一味向自然索取、忽视发展可持续性的所谓“文明”是现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史奈德在作品中表现了这种危机,同时也表达了他将与造成危机的一切力量作斗争的决心。对“地球母亲:她的鲸鱼”是否为生态诗的讨论意在暗示:史奈德诗歌直指现实的创作观可以成为生态诗创作方向之一。第二章探讨史奈德思想的自然及文化渊源。大自然是史奈德首要的良师益友。印第安文化、东方尤其是中国文化、欧美文化传统无一无时不对史奈德产生着影响。而史奈德对所有这些文化传统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文化根植于自然,与自然共生共荣。第三章阐述史奈德的龟岛视域。史奈德始终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世界。国家兴亡,人事起伏,但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所谓“自然”并非人为概念,而是切实存在,人类亦为自然一景。在这个意义上,“自然”这个人造词也就可有可无了。在其“生态乌托邦”的理想中,史奈德渴望超越一切人为界限,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他又脚踏实地,“退一步”回到龟岛的现实,耕耘着自己的“归属地”。第四章聚焦史奈德的诗歌创作,讨论史奈德脱胎于其生态理想及归属地实践的“新自然诗学”。诗歌是将人与自然融合的载体。诗歌应将人带出形式的羁绊,带回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无我”状态。而诗歌创作也正发生在人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结论”部分回到史奈德的生命实践,点明史奈德将写作、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的诗学人生观。史奈德的诗学理论和实践给发展中的“生态批评”最大的启示在于: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它们都是生活的形式,都是生命实践的形式;它们共同的任务是呼吁每个人建立起对“归属地”的责任感,激励每个人热爱这个星球、这个家。
其他文献
1968年,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尔特发表了他的文章《作者之死》,他指出作者在完成一部作品时即已死去,作品可以脱离其作者作为独立的语言实体而存在。“作者已死”的观点不仅在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测试和英语教学关系密切。而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产生的影响,通常被称为“反拨作用”。自从1993年,语言测试学家 Alderson和 Wall提出反拨作用的理论和假设
日前,最高法院企业破产重整案件平台发布诚丰家具破产公告,表示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李伟的申请,裁定受理诚丰家具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并指令福清市人民法院审理本
期刊
遥感是一门服务于各行各业的技术,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对遥感人才需求发生了新变化。在分析现有遥感教材特点的基础上,指出遥感课程教材面临不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加深,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变得不言而喻。不可否认,偏远地区英语教学与城市相比显得较为落后,而教师作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扮演
石黑一雄,著名日裔英籍作家,曾经凭借小说《残日》获得英联邦最高文学奖布克奖。他的作品主题大多与历史有关,从他的创作技巧与风格来看,这位作家似乎受到了新历史主义的某些
期刊
期刊
10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和福建省互联网协会在福州联合发布了2018年福建省互联网企业20强名单和《2018年福建互联网企业20强发展报告》,同时发布了最具成长型企业、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