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粒为基础的RNA干扰方法的建立以及凋亡相关基因HSD11的功能研究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fical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括两部分:在第一部分建立了以质粒为基础的RNA干扰技术;在第二部分对凋亡相关基因HSD11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以EGFP为靶基因建立了抑制外源基因表达的RNA干扰体系。将筛选的RNA干扰序列构建到含有U6启动子的psilencer-1.0-U6质粒中并将这些质粒与pEGFP-N1共转Hela细胞,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blot检测的结果证明构建的干扰质粒能够有效地抑制EGFP的表达,这表明构建的RNA干扰质粒能够抑制与之共转染的外源基因的表达。然后本文以HSD11基因为靶基因研究了干扰质粒对内源基因的抑制效果,筛选了六个干扰靶点并将它们分别构建至psilencer-2.1-U6-neo或psilencer-1.0-U6,免疫荧光、RT-PCR以及Westernblot结果表明六个干扰质粒都能够有效地抑制内源HSD11基因的表达。在上述研究中,比较了RNA干扰靶点的筛选、干扰质粒的选择等多种因素对RNA干扰效率的影响,还讨论了整个技术体系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特别讨论了筛选高效RNA干扰靶点的原则。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对凋亡相关基因HSD11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HSD11基因是从人睾丸cDNA文库中克隆到的一个新基因,该基因定位于人15号染色体。HSD11基因cDNA全长1696bp,基因编码区长951bp,编码一个长度为316aa的蛋白质。本文首先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研究了HSD11基因在正常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谱,结果表明HSD11基因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和细胞系中。随后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研究了HSD11基因在睾丸组织和Hela细胞中的组织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HSD11基因的产物表达于细胞核中。
其他文献
实验证明超声可以通过空化效应来加速病理组织处理的过程,超声诱发的空化状态与病理组织处理的结果直接相关。次谐波信号检测法是被用来检测空化活动的众多检测方法之一。常规的次谐波信号检测法被用于检测空化时大多是在超声功率密度稳态空化或瞬态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稳态空化或瞬态空化所要求的超声功率密度值远高于组织样品可以承受的范围,因而会造成待处理组织样品的损坏,而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是无法接受的;另一方面传
学位
随着数据传输量的大幅增加,以及传输速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I/O接口由于自身的限制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低压差分信号传输技术(LVDS)具有低噪声、高可靠性、低功耗、低成
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又名虫草、冬虫草、夏草冬虫,是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虫草属(Cordyceps)的一种虫生真菌(中国被毛孢为其无性阶段)。冬虫夏草具有
雷达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雷达信号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在新一代雷达对抗设备的研发、试验和鉴定过程中,已不可能靠大量真实电子设备提供所需的电磁信号环境。因此,采用雷达信
频率选择性表面(FSS)具有降低整体的剖面高度、提高天线的增益的性能。本文利用FSS特性,对基于频率选择性表面的背腔式天线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工作可以归纳为以
作为遗传算法家族的新成员,基因表达式编程同时融合了遗传算法定长线性编码简单快捷的特点和遗传编程树形结构灵活多变的优点,从而跨越表现型的极限,使基因完全编码在一个固定长
现今,粘接结构在诸如航空航天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多层同种或不同材料粘接结合成一个统一的受力结构,常常成为工业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相应的无损检测方法也不断被提出,以保持组件的质量。超声波检测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粘接结构的检测当中。但在使用常规超声检测时,这项技术存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超声检测通常必须人工操作,难以实现智能化,同时必须使用耦合剂,一些耦合剂的使用可能会对某些特殊
随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s)尺寸的不断缩小,当器件尺寸缩小至纳米尺度时,量子力学效应开始凸显并且显著改变了器件的物理特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基于玻尔
碰撞电离雪崩渡越时间(IMPATT)二极管在毫米波频段能产生最高连续功率的输出,具有良好的输出特性,是目前最强大的一种微波频率固态源。而与此同时,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使得像
为了阐明ROS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同一体外血管生成模型,观察了外源性O2-、H2O2和OH.以及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迷迭香酸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试验研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