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白垩世早期(约90Ma)中、北拉萨地体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ng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沉积学和构造方面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缘拉萨地体西北部在晚白垩世早期(约90Ma)已经发生了抬升。由于构造事件总是伴随有岩浆事件的发生,但目前对晚白垩世时期与地壳抬升相对应的岩浆作用方面的研究显得明显不足。因此,我们对拉萨地体中北部晚白垩世尕尔穷地区闪长玢岩及措勤地区雄马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以及Sr-Nd同位素的研究;并广泛收集拉萨地体晚白垩世早期(约90Ma)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拉萨地体晚白垩世早期(约90Ma)岩浆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位于中拉萨地体北部的的尕尔穷闪长玢岩,形成于84.6Ma,其具有相对较高的MgO(>3.56 wt.%)、Cr(>150 ppm)、Ni(>70 ppm)、Sr(>405 ppm)和低Y(<13 ppm)含量以及高的Sr/Y比值,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尕尔穷闪长玢岩类似于高镁埃达克质岩石。结合晚白垩世早期(约90Ma),中拉萨地体处于羌塘-拉萨地体后碰撞环境,我们认为尕尔穷闪长玢岩可能是中拉萨地体加厚下地壳拆沉形成的母岩浆,上升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生成,然而相比于中拉萨地体Sr-Nd同位素(87Sr/86Sr(i)=0.7402,εNd(t)=-15.4),尕尔穷闪长玢岩具比较亏损εNd(t)(+1.65~+2.0)及锆石的εHf(t)(+5.2~+9.9)值。这些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指示中拉萨地体下部可能存在新生下地壳,而这种新生下地壳的拆沉部分融熔的模式,能更好的解释具有相对亏损的同位素特征尕尔穷闪长玢岩。这一推论与最近报导的中拉萨地体阿张地区埃达克质岩石具有极其亏损的εNd(t)(+2.5~+5.6)及锆石的εHf(t)(+8.9~+12)指示中拉萨地体下部存在着新生下地壳的结论相一致。(2)中拉萨地体措勤地区雄马岩体主要由花岗岩及包体组成。锆石U-Pb年代学表明,雄马岩体(寄主花岗岩与包体)的形成时间为~88 Ma。雄马包体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构,与寄主花岗岩为截然的接触关系。包体存在钾长石斑晶及针状磷灰石,表明包体是由于镁铁质岩浆和酸性岩浆在混合过程中,由于二者混合不均一形成。包体具有较低的SiO2(48.9~52.76%),较高的MgO(4.47~4.65%)、fe2o3(9.52~9.94%)以及tio2(1.1~1.3%)含量和较高的mg#(47~49)值,表明其来源于地幔端元。同时这些包体具有较低的nb/u(0.8–8.4)、ce/pb(3.8–7.9)比值,明显不同于morb和oib(morb及oib,nb/u=47及ce/pb=25),指示它们并非是源于软流圈地幔的产物。结合这些包体显示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和sr),亏损的重稀土元素(hrees)及高场强元素(nb、ta、ti),以及相对富集的锆石εhf(t)(-11.9~-0.1),一致表明雄马花岗岩包体的源区来源于早期富集地幔端元。然而,雄马花岗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不含富铝质矿物,此外其较低的锆石饱和温度,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雄马i型花岗岩具有高sio2(65.95~68.43%)和相对低的mgo(1.17~1.55wt.%)含量,表明雄马花岗岩是由中拉萨地体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然而相比于中拉萨地体下地壳相对富集的同位素(87sr/86sr(i)=0.7402;εnd(t)=-15.4;εhf(t)=-17.3~-2.5),雄马花岗岩具有较亏损的同位素特征87sr/86sr(t)(0.7106~0.7110),εnd(t)(-7.4~-6.3)及锆石的εhf(t)(-12.8~-6.0)值,结合雄马花岗岩出现大量的mme包体,我们认为雄马花岗岩是由于中拉萨地体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酸性岩浆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混合形成。简单的俩端元模拟显示:雄马花岗岩可以由80%中拉萨地体下地壳(50%古老下地壳加上50%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酸性岩浆与20%富集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混合形成。(3)拉萨地体晚白垩世早期(约90ma)广泛发育岩浆活动,主要分布在拉萨地体西北部和东南部。东南部岩浆带平行展布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主要为钙碱性花岗岩、闪长岩以及具有岛弧玄武岩(iab)特征的基性岩(辉长岩和角闪岩),它们很可能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产物。拉萨地体西北部的岩浆带主要由一些零星分布的花岗岩(部分具有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闪长岩、安山岩以及少许具有岛弧或oib特征的基性岩。考虑到西北部晚白垩世早期(约90ma)岩浆带有着不同于东南部岩浆带的空间分布及岩石类型,结合晚白垩世早期(约90ma)西北部岩浆带距离新特提斯洋较远(>350km),因此我们认为西北部晚白垩世早期(约90ma)岩浆带受控的构造因素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无关。结合区域演化背景,我们认为其岩石形成应处在羌塘-拉萨地体碰撞后的伸展拆沉环境,并且下地壳可能发生拆沉,中北拉萨地体加厚下地壳晚白垩世早期(约90Ma)发生拆沉,暗示着中北拉萨地体在晚白垩世早期可能已经发生了抬升。
其他文献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地史上最先被证明的Pangea 泛大陆,并且发生了地史上最剧烈的生物绝灭与复苏,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和中生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宝。党委办公厅(室)工作要面向新世纪、开创新局面、达到新水平,就要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其实就是学生日常生活的抽象化、一般化,每个知识点、每个教学内容背后都是学生生活的本来面貌,都能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具体形象的原形.但当前很多教师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中新生代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良好的烃源岩发育条件与有利的构造圈闭是控制其北缘地区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潜伏Ⅰ号构造是发育于西北缘地区昆特依凹陷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目的:研究红芪(Hedysarum polbotrysHand.-Mazz.)种子的吸水规律以及萌发特性,探讨红芪种子发芽的最适发芽条件,为其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室内测定法,对红芪种
采用常规的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结合单斜辉石的微量元素激光原位分析和单矿物的锂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对太行山地区的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捕虏体和捕虏晶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
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就了宏伟的青藏高原。巨量的钾质岩浆岩是青藏高原的一个显著特征,不仅出露于高原内部地区,而且广泛分布于高原周边。青藏东缘云南金平和屏边地区
如今,在新闻行业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转型。它的主要意思是传统媒体正经历一种前所未有的变革,亟待脱胎换骨重获新生。以报纸为例,根据全国报业发行与广告的统计数据,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