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源平菇多糖的制备及其生物学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bb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特种平菇培育技术,研究食用真菌降解小麦秸秆生成平菇多糖的代谢规律。建立了一整套从菌质中分离、提取平菇多糖以及检测平菇多糖含量、制备食用真菌源平菇多糖的技术,为获得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平菇多糖提供理论依据与应用指导。系列一特定条件下小麦秸秆源真菌培育研究本系列探寻平菇菌丝生物降解小麦秸秆的适宜栽培管理条件,即菌丝生长时期与子实体形成和发育时期的温度分别为26-28℃、12-20℃;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65%-70%、85%-95%;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子实体的形成与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刺激;菌丝最适pH是5.5~6.5,由于生长过程中菌丝的代谢作用,培养料的pH会逐渐下降,同时为了减少喜酸性杂菌的污染,因此在培养料配制时,pH以偏碱为宜。分别采集平菇营养生长期、桑椹期、珊瑚期、第一、二、三次出菇期6个时期的培养基菌质样品,为系列二研究提供试验素材。系列二平菇真菌降解小麦秸秆生成平菇多糖的分离、提取、动态检测及其代谢规律研究本系列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因素(粉碎时间、浸泡时间、浸煮时间、处理液pH值)、不同水平对提取平菇多糖的影响,以寻求最佳的处理组合。结果表明:菌质样品经26000r/min捣碎1min、用pH=3.5的酸性液浸泡48h、浸煮1h后抽提,重复两次,抽提液浓缩离心,醇沉,离心定容得到多糖溶液。用蒽酮-硫酸法检测菌质中平菇多糖含量。结果显示:两组平菇多糖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都在第一次出菇期达到最高值,分别是80.880mg/g,59.048mg/g。系列三真菌源平菇多糖对兔在体小肠吸收代谢功能的影响本系列选择健康成年雄性獭兔8只,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数量各半,分别手术制备活体急性小肠肠囊和颈静脉血管瘘。试验时,向在体小肠腔内分别注入60ml灌注液,对照组灌注液成分为:0.9g蛋氨酸、3g葡萄糖、生理盐水。试验组灌注液成分为:0.9g蛋氨酸、3g葡萄糖、菌质提取液,以了解平菇多糖对兔小肠上皮细胞葡萄糖、蛋氨酸吸收代谢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肠灌注液中葡萄糖的消失率动态变化表现为20-160min间均显著性升高(P<0.05);同时间段血清葡萄糖吸收率呈逐渐减低的动态变化,其中,20-80min差异显著(P<0.05);血清胰岛素水平在20~100min间同步性显著提高(P<0.05);小肠灌注液中Met的消失率动态变化为40~100min间均显著性提高(P<0.05);20-80min间血清Met浓度升高(P<0.05)。试验结果表明:平菇多糖能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并且在Ins、Glu作用下调控血糖水平的稳定;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吸收Met,从而有效的促进机体的生长代谢。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人们越来越重视信用,确立完整的信用权制度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对信用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环境
公路桥梁标准车辆荷载是设计公路桥梁的主要依据之一,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与经济性。随着运输需求和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车辆超载现象日趋严峻,近年来出现了多起重车压垮桥梁
作为一种诉讼制度,反诉内含着极为丰富的法律价值,学界对此也投入了诸多的研究成本,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在一些问题上,学界还未达成必要的共识,司法界对反诉制度的适用也存
对2011年至2014年GY市各区县检察院践行民事检察建议的实证研究,反映出该制度的施行状况不容乐观:制发数量少且不均衡、检察建议权的行使不规范、人为提高回复率的情况较为普
毕节地区烟叶总产量居贵州省之冠,是全国第三大烟区,在中式卷烟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深受卷烟企业的青睐,已成为中国烟草工业重要的优质原料生产与供应基地。烟叶特色受到环境因素的
本文浅述了我国的水环境(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污染的现状,分析了造成这些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并根据污染的情况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希
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三包责任进行了全面修改,建立了全新的经营者质量违约的合同解除权和违约责任请求权制度。在国家规定或者当事人约
中国目前正大力加强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一方面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体制已经确立,另一方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安全法》已列入2006年立法计划,《中华人民共和
近年来,将高等教育视为服务的观点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文章结合高等教育理论,在对高校教学的服务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教学服务的特点。文章把服务接
与学界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旨在探求中西法文化人格差异形成的深层原因。由此出发,文章从人之属性,人与人关系的解读、法赋于人怎样的社会地位三个层面研讨了中西法文化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