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成都城市既有社区健康促进型户外空间环境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eiy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点。建设健康促进型户外空间环境的目的是通过“被动式”与“主动式”相结合的适老化更新方式,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多角度出发,以促进居民健康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户外空间规划设计策略和社会环境营造减少社区环境给老年人带来的物质或非物质障碍,最终实现居家社区养老的目标。尽管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健康城市、健康社区等相关概念以及具体的评价指标,并在城市规划和户外空间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健康促进的规划设计方法和途径,但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健康促进型既有社区户外空间环境还相对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为此,本研究选择我国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四川成都市为研究区域,以典型代表的既有社区户外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健康促进型空间环境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户外空间环境与老年人心身健康的相关性,构建健康促进型户外空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代表性既有社区为实证评价,提出成都城市既有社区户外空间环境健康促进策略,研究结果可弥补健康促进研究在城市既有社区更新领域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足,为城市更新提供新思路,对改善居家社区养老户外空间环境质量,缓解我国养老空间压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户外空间环境对身体活动,出行行为及其对人生理、心理健康的影响,说明户外空间环境特征与身体活动设施的质量显著影响着使用者的身体活动行为。相较于年轻人来说,老年人更加依赖户外空间环境的出行友好程度。户外空间环境与人的心身健康紧密相关,户外空间环境带来的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美感度是健康促进型环境空间建设的重要因素。健康促进型户外空间环境的建设在应对老龄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可将现阶段我国养老模式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干预老龄化的方向转变、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促进城市和社区健康发展。本研究提出了“六位一体”健康决定因素概念模型,该模型由个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因素构成。同时还引入了健康阈值(healththreshold)和健康值环线(health value loop)概念,并建立了健康值线性规划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充分阐明各因素与健康的相关性。(2)明确户外空间环境健康促进机制是建设健康促进型户外空间环境的基础。户外空间环境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影响人的健康:其一,通过个体对户外空间环境的主观评价影响其行为活动。户外空间环境给人带来的安全感、便捷性、舒适度、吸引力等空间感受会对人们的住区选择、饮食习惯、身体活动、出行方式、社会交往等产生影响。其二,通过客观户外空间环境条件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和获取资源环境的机会及能力。资源环境既包括空气、噪音、光照、水体、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要素,同时也涵盖了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空间、食物获取、社会资本、能源消耗等内容。资源环境与个人内在能力共同决定了个体功能发挥的程度。个体在行为活动和获取资源环境能力的差异又会对不同的健康问题产生影响,进而得到相应的健康结果。(3)健康促进型户外空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建设落实健康促进环境动力机制的关键技术。本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目标层(A);包括自然环境质量(B1)、土地利用质量(B2)、交通环境质量(B3)、绿地空间质量(B4)、管理与维护(B5)5个准则层;15个三级指标的子准则层;48个四级指标的评价指标层的健康促进型户外空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得出“空气”指标的综合权重最大,为0.27;“可获得性”指标次之,为0.13。(4)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成都城市既有社区的户外空间环境进行了调查与评价。调查发现,成都市在自然环境、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绿地空间、管理与维护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以双楠路241号的户外空间环境为实证案例评价,综合评价得分为71.9分,属中等健康促进水平。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包括结合“立体停车”、“社区绿道”建设,挖掘“存量空间”并积极拓展新的绿地空间等具体优化措施。(5)成都城市既有社区老龄化特征明显,表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老年人口的经济和健康状况均较差。老年人参与的户外活动类型包括健身类、娱乐类、养身类、社会类。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是宅间与小区内部活动场所,比例达到72.5%。每天主要外出活动的时间集中在早饭后的7:00-10:00和下午15:00-17:00之间,表现出较高的活动参与频率。成都城市既有社区老年人对社区户外空间环境满意率为54.5%,对活动场所偏少、缺少公共厕所和座椅等不满意,表明老年人对座椅、公共厕所、健身设施有较大需求。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梳理户外空间类型,挖掘存量空间潜力;改善户外空间品质,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构建户外空间系统,增加空间活力触媒三大户外空间优化策略。(6)从前期评价影响的主要因子出发,提出了提升空气质量、打造农贸市场+、塑造包容性街道、发展装配式户外空间和推广园艺疗法五方面城市既有社区户外空间环境健康促进策略。
其他文献
报纸
创建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鄂豫皖苏区创建过程中,乡村教师因其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社会地位优势,经过文化流变和选择,完成了角色转变,成为乡村革命的播火者。在中共的领导下,通过传播革命理论,积极发展党组织等一系列革命活动,乡村教师成为创建鄂豫皖苏区的重要力量。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乡村教师又充分发挥教育力量,对巩固和发展苏区的建设成果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正>党课导读本期推荐的党课题目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守好祖国“北大门”》。主讲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邱微以黑龙江省切实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为切入点,全面阐述黑龙江省坚决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国家提供更可靠的能源支撑、铸造更强大的“国之重器”,切实担负起守好祖国“北大门”的政治责任和神圣使命。
期刊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污染、水资源短缺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在工业、现代农业和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芳香族有机化合物是自然界水体污染物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一方面需要建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减少污水排放,另一方面,需要开发新技术,从受损的水中去除这些污染物,并从自然水中收集干净的水。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天然能源,是水蒸发、水净化的理想能源,二氧化钛(TiO2)材料
学位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政策要求的时代使然,也是新时代促进高素质劳动人才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苏区精神具有强大的历史、文化、教育功能,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苏区精神育人价值,打造苏区特色劳动教育模式,可为新时代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奠定
期刊
“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苏区革命实践中提炼出的伟大革命精神。作为苏区革命建设的领导者,苏区职业革命家是“苏区精神”形成的主要推手。在土地革命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苏区职业革命家在理论信仰、工作生活、纪律学习三方面的核心准则成为“苏区精神”内涵的重要来源,并指导了他们在“苏区精神”形成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苏区职业革命家在实践中建构的从革命立场到革命作风的行为逻辑,为“苏区精神”的内涵阐
期刊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行为呈现出新特点和新变化,抓住时代脉络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成为必然要求。苏区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传承,把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针对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教育理念重灌输轻互动、教育内容浅层化、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服务宽泛化和学生党员思辨缺席化等问题,应结合苏区精神视角,从明确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
期刊
从系统发育上来看,大熊猫属于食肉动物目熊科,具有典型的肉食动物肠道消化系统,大约在200万年以前,大熊猫从杂食性动物转变为专食竹子的植食性动物。大熊猫基因组中并不具有消化纤维素(竹子中的主要成分)的相关基因,因而,肠道菌群被认为在其消化竹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揭示大熊猫肠道菌群对特化的食性的适应性状况以及影响大熊猫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本论文基于16S r DNA和宏基因组测序的
学位
报纸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