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野鸭湖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bbitw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暖严重威胁到湿地的分布及质量。近二十年来,北京地区降水量持续减少,蒸发量持续增加,造成河流断流,水体面积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产生大片的湿地退水区域。该区域内,失去了湿地必须的水文条件,湿地特有的水成土退化,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导致了湿地植物组成的变化,水生和湿生植物退化,而旱生植物以及耐盐碱植物入侵,湿地生态系统向旱生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使得湿地的净化水源以及降解污染物的功能衰退甚至丧失。 本文研究了野鸭湖湿地退水区域内,湿地土壤理化性质随地下水位埋深的变化趋势,以及湿地土壤各项因子对湿地植被的影响;同时本文采用了植物功能性调查方法,对野鸭湖湿地植物的多项功能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分类,以更好地揭示湿地植被组成的变化。本文采用样带和样方结合的方法,对野鸭湖湿地退水区进行了群落调查,调查因子包括地下水埋深、土壤湿度、pH值、土壤盐分、土壤含氮量和氧化还原电位以及植物种类、数量、盖度;植物功能性状的调查包括叶含氮量、比叶面积、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组织密度。 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和详细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果: (1)野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辛普森指数为0.787,香农-威纳指数为2.121。湿地植物组成以芦苇和茵陈蒿为主; (2)地下水位下降导致了湿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湿度受地下水埋深影响和pH值影响,建立模型为:湿度=178.777-0.104×地下水埋深-15.196×pH;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与pH值正相关,建立回归模型为氧化还原电位Eh=276.304-44.445×pH;植物数量由土壤含氮量,地下水埋深和盖度决定,模型为植物数量=-4272.101+50898.178×土壤含氮量+2538.283×盖度+42.548×地下水埋深;湿地建群种芦苇的平均高度受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的影响,其回归模型为芦苇平均高度=317.711-13.060×土壤温度+3.109×土壤湿度; (3)本研究首次调查了北京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确定了9种叶功能性状的取值范围,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将他们划分为3类:第一类包括叶厚度、湿重、干重、叶面积、叶含氮量和叶体积,第二类包括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组织密度,第三类是一个单独的性状即比叶面积。 (4)根据各种植物功能性状值的不同,对其赋值后进行聚类分析,将野鸭湖湿地植物分为4种功能群组:第一组特点是拥有较薄的叶片,较大的干物质含量和组织密度;第二组特点为较小的比叶面积和叶含氮量,较大的干物质含量;第三组特点是叶片较厚,而干物质含量和组织密度较小;第四组特点为较小的组织密度,较大的比叶面积和叶含氮量。
其他文献
DDS具有频率分辨率高、相位捷变和相位连续的特点,在任意波形发生器、相控阵雷达以及电子对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能直接输出微波频段信号的DDS更是相关应用领域的核心器件
生物多样性分布及其维持机制是生态学领域的经典问题,海拔梯度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平台。以往的生物多样性海拔格局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上生物类群,土壤动物多样性的海拔分
在光电器件技术领域,“透明电子”或“隐形电子”器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以CuAlO2(CAO)为代表的Cu+基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与n型半导体材料ZnO结合制备有源器件的研究是其
随着IEEE802.11协议的不断演变与改进,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的数据传输变得更加高效,用户体验也得到了升级。媒介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从2002年11月至2005年4月,在西藏红拉雪山自然保护区(98°20~98°59E,28°48~29°59N)对小昌都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98°3500"~98°4000”E,29°1424"~29°1642"N)(21
本文测定了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鸟卵溶菌酶浓度,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母源抗体的效价,以及普通鸬鹚在繁殖区的繁殖密度和繁殖时的产卵顺序,探究普通
同域物种形成是进化生物学中一个研究热点但又是备受争议的概念。这种物种形成模式虽然理论上成立,但例证甚少,因此寻找新的证据尤为重要。证明同域物种形成有四条标准:所涉
近年来,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迅速,电视信号也在由模拟、数字共存的状态向全数字化转变,体现在显示系统上的变化就是多画面显示系统及其视频处理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由于与传统
采用MEMS技术研制的加速度传感器,是基于硅工艺的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但是由于寄生效应和吸合效应的影响,在进一步微型化、集成化方面会更加困难。本论文研制一种新型数字式加
随着移动通信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地发展,有限的电磁波频率资源及通信网容量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突显出来,所以只有充分且合理地利用资源才能解决这个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