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耐污染超滤膜材料的设计及构效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PEP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分离技术以分离膜为介质,在分离过程中,利用膜两侧的压差和浓度差作为推动力来对原料液中不同组分进行选择性分离,是一种分离效果好、操作简易、节能和低成本的分离技术。随着膜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聚醚砜(PES)因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和良好的热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但由于PES膜具有较强的疏水表面,在水处理过程中容易发生吸附污染,导致膜的质量问题,如膜使用寿命缩短、分离效率低等,增加其运营成本,限制了PES膜在水处理领域的进一步实践应用。因此,如何保持膜的高通量的同时,增强膜的抗污染能力成为膜技术研究的热点。添加无机纳米材料作为添加剂是改善膜性能的一种常用手段。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表面易于功能化、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优异的机械强度、纳米尺寸效应等性质,是一种理想的改善膜性能的无机纳米材料。十八胺(ODA)的长链结构化可用于修饰MWCNTs降低其表面能,增强MWCNTs在有机溶剂中分散性;二氧化硅(Si O2)的独特结构、比表面积大、表面存在大量羟基,具有反应活性等特点,使其在催化、制药、新能源等领域被广泛使用。全氟磺酸(PFSA)具有优异的耐化学性、热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能促进膜的渗透、热性能和化学性能等分离性能。首先,利用混合酸对MWCNTs进行酸化激活其表面官能团制备羧酸化的碳纳米管(MWCNT-COOH),通过酰胺化和酯化反应分别将ODA和Si O2键合到MWCNT-COOH上,首次制备了Si O2-MWCNT-ODA纳米复合材料。以PES为聚合物基体,不同添加量的Si O2-MWCNT-ODA纳米复合材料为添加剂,聚乙二醇(PEG)为致孔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配制铸膜液体系,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NIPS)制备一系列的PES/Si O2-MWCNT-ODA复合超滤(UF)膜。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水接触角等对Si O2-MWCNT-ODA纳米复合材料和PES/Si O2-MWCNT-ODA膜进行表征。以牛血清白蛋白(BSA)水溶液作为模型体系评价UF膜的截留性能。结果表明,与PES膜相比,所制备的PES/Si O2-MWCNT-ODA膜的渗透、截留和抗污染性能都有明显提升。例如,膜PES/Nano.2-0.5(Si O2/MWCNT-ODA质量比为1:6,铸膜液体系中Si O2-MWCNT-ODA纳米复合材料的组分为0.5 wt%)的纯水通量达到212.5 L/m2.h,约为PES膜纯水通量的2.6倍,BSA蛋白的截留率高达94.2%。经过两个循环周期的抗污染测试后,PES/Nano.2-0.5膜的通量恢复率(FRR)能保持较高的值,为84.82%,比PES膜高出17.21%。在铸膜液体系中加入非溶剂添加剂乙醇后,PES/Nano.2-0.5膜的纯水通量最大值提升到316.3 L/m2.h。其次,为了改善MWCNTs的性能,通过酯化反应将PFSA接枝到MWCNT-COOH上,制备了PFSA-g-MWCNT纳米复合材料。以PES为聚合物基体,不同添加量的PFSA-g-MWCNT纳米复合材料为添加剂,PEG为致孔剂,DMAc为溶剂,配制铸膜液体系,用NIPS法制备一系列的PES/PFSA-g-MWCNT复合UF膜。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FT-IR、XRD、TGA、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水接触角、机械强度等对PFSA-g-MWCNT纳米复合材料和PES/PFSA-g-MWCNT膜进行表征。以BSA水溶液作为模型体系评价UF膜的截留性能。结果表明,与PES膜相比,所制备的PES/PFSA-g-MWCNT膜的渗透和抗污染性能显著提升、截留率仍保持较高的值。例如膜M6(铸膜液体系中PFSA-g-MWCNT纳米复合材料的组分为0.5 wt%)的纯水通量达到447.8 L/m2.h,约为PES膜纯水通量的5.6倍,BSA蛋白的截留率为87.5%。在抗污染测试中经过两个循环周期后,与PES膜相比,M6膜的FRR仍然能保持较高的值,为92.10%,比PES膜高出21.14%。在铸膜液体系中加入非溶剂添加剂乙醇后,M6膜的纯水通量最大值提升到635.5 L/m2.h。
其他文献
(D)-青霉胺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作为一些重金属的解毒药。青霉胺的生产方法主要是不对称合成法,通过此方法所制得的青霉胺产品质量欠佳,光学纯度较低,并且其合成条件苛刻不利于工业大批量生产光学纯度较纯的(D)-青霉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利用结晶法来获得光学纯度较纯的(D)-青霉胺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青霉胺进行结晶热力学研究,
学位
本文概述了含氟化合物的研究背景及合成方法,以及氟代亲核试剂包括2-氟苯乙腈和3-氟吲哚酮的相关反应研究。研究了2-氟苯乙腈以及α-氟代羰基化合物与活泼烯烃的迈克尔加成反应,以及3-氟吲哚酮与靛红衍生物的Aldol加成反应:对于2-氟苯乙腈与活泼烯烃的1,4-迈克尔加成反应,首先通过条件的筛选,优化得到两个反应条件:在25℃下,以DBU为有机碱催化剂,分别以水或二甲亚砜为溶剂,得到了较理想的产率。α
学位
艾贝司他(1)是由徐诺药业研发的新型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该款药物在单药及联合用药治疗上,均显示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生物活性广泛,可抑制多种实体瘤生长。目前,该药物正处于Ⅱ、Ⅲ期临床试验阶段,作为极具前景的HDACI,有望成为同类最佳药物。本文对艾贝司他的合成进行了文献调研,结合关键中间体苯并呋喃环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针对报道路线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3-(二甲氨基)甲基)苯并呋喃
学位
AZD4547(1)是阿斯利康公司研发的一款选择性FGFR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Rs)高表达的实体瘤和肺癌。目前处于临床Ⅱ、Ⅲ期。近些年来,FGFR抑制剂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靶向药物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对FGFR抑制剂AZD4547的合成进行改进,设计并优化了关键中间体5-(3,5-二甲氧基苯乙基)-1H-吡唑-3-胺(7)和药物AZD4547(1)的合成路线,并且对各步
学位
目的:通过对肾茶的本草及药用考证,总结肾茶的用药规律;应用色谱法和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肾茶活性部位肾茶总黄酮的化学成分;基于HPLC法,建立肾茶总黄酮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为肾茶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古今文献对肾茶进行溯源,对包含肾茶功效及组方等方面进行考证分析,研究肾茶配伍特点和现代应用特点。第二部分为肾茶总黄酮的化学成分研究,结合前期对肾茶化学
学位
槲皮素是研究最广泛的黄酮醇类化合物之一,近年来,槲皮素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槲皮素本身存在抗肿瘤活性较低、溶解性差、作用靶点不明确等缺点,限制其直接作为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目前已有槲皮素衍生物QC-12用于肿瘤治疗处于临床Ⅰ/Ⅱ期研究,提示基于槲皮素结构修饰以发现抗肿瘤新药具有可行性。本论文以槲皮素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对其不同位点修饰,共设计合成A、B、C三类化合物以提高槲皮素
学位
癌症和恶性肿瘤是人类医学史上难题,到目前为止很多治疗方法如:化疗、光热疗、磁热疗等等应用于控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其中,热疗被认为是副作用较小且效果显著的治疗方式而受到广泛关注。纳米粒子作为热疗的主要介质也备受关注,但纳米粒子结构不稳定,易分散泄露,不易在肿瘤部位蓄积且细胞毒性大,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增加游离药物的细胞内在化,同时降低细胞毒性成为改善治疗效果的主要目的。硅质体是有机硅氧烷包裹在外的网状
学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值模拟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其中,计算流体力学是数学、流体力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的产物,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来求解化工中的流动控制方程,用于发现各类流体的流动情况及规律。如今,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并成为工程设计中越来越重要的设计工具,也是众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其中,格子玻尔兹曼是一种有效而强
学位
目的:通过对CKD2-4期合并HUA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以期为CKD合并HUA患者的早期预防及中医相关治疗提供新的参考思路。材料与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期间确诊为慢性肾脏病(CKD)2-4期的患者,共收集350例患者,后期整理病例资料过程中按照纳排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共有30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收集到的结果根据
学位
目的:探讨高良姜素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沙鼠的作用,以及其对海马神经元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将60只雄性沙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高良姜素低剂量组(25 mg/kg)、高良姜素中剂量组(50 mg/kg)以及高良姜素高剂量组(100 mg/kg),通过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MWM)方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