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二取代苯基-5-(卤代-o-羟苯基)亚胺-1,2,3-三唑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Mete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发现,许多含三唑环的衍生物具有抗菌、抗HIV、抗肿瘤、抗过敏等生物活性,对麦角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以及HIV-RT等靶标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亲合性,在医药设计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邻羟苯基、卤代邻羟苯基等分子片段对FabI基因、NAD+辅酶等靶标具有良好的亲合性,是邻羟基二苯醚类化合物发挥抗菌作用的核心片段,在新型抗菌药物设计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此外,许多研究还表明,Schiff碱类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抗肿瘤、抗癌等生物活性。基于生物活性叠加原理,本文选用亚胺链段作为桥基,将1,2,3-三唑杂环与卤代邻羟苯基进行合理拼接,设计合成了32种1,4-二取代苯基-5-(卤代-o-羟苯基)亚胺-1,2,3-三唑类化合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  以p-取代苯胺为原料,经重氮化、叠氮化合成得到p-取代叠氮苯,再与对位取代的苯乙腈在强碱甲醇钠的催化作用下发生闭环反应制得1,4-二取代苯基-5-氨基-1,2,3-三唑类中间体,进而所得中间体与卤代水杨醛反应制得目标产物。研究表明,所用碱的种类(催化剂)及芳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中间体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强碱有利于p-取代苯乙腈的α氢脱除,形成碳负离子,使其对叠氮基的亲核活性大幅提高,有利于反应进行;苯乙腈芳环上有给电子基取代时反应活性增加,叠氮苯芳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反应的影响恰恰相反。水杨醛芳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目标化合物的形成影响较大,芳环上有卤原子,尤其是氯原子取代时的反应活性和收率较高。  抑菌活性测试表明,质量浓度为0.1mg.mL-1时目标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球菌均表现出了极强的抑菌活性,且均明显高于相应中间体;质量浓度为0.01mg.mL-1时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及白色念珠球菌仍具有较明显的抑菌活性,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已几乎没有抑菌活性。  构效关系研究表明,邻羟苯基,尤其是卤代邻羟苯基的引入可显著提高三唑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符合生物活性叠加原理。1位芳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抑菌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1位芳环上引入Cl、Br原子可增强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而-CH3的引入会降低化合物的抑菌活性。4位芳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抑菌活性影响不是很明显。
其他文献
阳春3月,乍暖还寒。3月11日上午九点,北京抗癌乐园生命绿洲艺术团一行九人,如约顶着寒风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门前集合,说笑着进入五号演播厅。见到现场工作人员少,王世明等人
我们在美国纽约和洛杉矶有自己的编辑团队,编辑能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内容。我们发现,现在人们不是按照地域分类,而是按照兴趣分类。如果你对某一项运动、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位
目的:初步探讨COX-2表达与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1)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合并低血压方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在缺血再灌注30min、2h、6h、24h、
目的:L-瓜氨酸为具有多种活性的天然产物,近年来研究资料表明其具有降血脂、降血压、保护心肌缺血与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药理活性。本研究旨在探讨L-瓜氨酸的化学合成方法,并
本文应用组织切片、电镜扫描及其它生物技术,初步展示了稻穗各部维管束的形态差异及其与谷粒发育成熟的辩证统一关系。稻穗各部维管束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养分转运和吸收,表现
近日,爱普生公司在广州最繁华的shopping mall天河城购物中心一楼中庭大堂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新年梦想,从投开始”的爱普生家庭电影院用户体验促销活动。现场展示了以CHTW630
2013年9月28日至10月10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大型活动部、山东美术家协会、山东艺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
2012年春节,小白杨哨所。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再次唱响他的成名作《小白杨》,并和当年亲手栽下小白杨的老战士程富盛第一次相聚在小白杨树下,听他讲述小白杨背后的故事。新疆阿
由人民日报社、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邵华泽书法新作展”、“邵华泽世界风情摄影展”于2013年8月22日至9月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  应作者之意,此次展览不举行开幕式、不剪彩、恳辞花篮。展览内容为邵华泽先生的90幅书法作品、120余幅摄影作品。书法作品主要为他近两年的新作,涵盖楷、行、草、隶诸体,内容以诗词为主;摄影作品
麦类赤霉病[Gibberella zeae(Schw)Fetch]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常常发生流行,成为该地区小麦生产发展的一个严重限制因素,往往引起产量损失1—2成,大流行年甚至高达4—5成。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