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城遗址的考古学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i1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东黄水河流域向来有“胶东青铜文化摇篮”的称号,归城遗址无疑就是胶东青铜文化发展到极盛的产物。认清归城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国属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归城本身,同时对于了解胶东半岛文明起源、东夷历史与胶东古国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文献记载的局限和实证资料的匮乏,历代学者虽对归城多有研究但是却未能达成一致。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通过对黄水河流域文化因素的分析探讨归城遗址的文化内涵以及来源,并进一步推断归城的国属及大致演变,同时根据部分实物资料的出土位置对归城城址的布局作出大致的推断。本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归城历代重要发现,同时简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一概括,同时引出本文对以往成果的继承及自己的突破之处。第二章着重讲述归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概况,在此基础之上简单介绍整个胶东半岛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第三章是文章的重点。这一部分大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探讨黄水河流域史前文化的序列,第二部分则着重探讨青铜时代尤其是周代黄水河流域文化因素的构成,最终通过对这两部分的分析大致建立起这一地区的文化演变和文化构成:史前的黄水河流域夷人文化是主流,到了周代,周文化开始入侵黄水河流域并对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归城就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建立的。第四章依据第三章所得出的结论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探讨归城的国属问题。由于历史文献资料的欠缺,所以在分析的过程中借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以及部分研究的成果,并对莱国的来源和去向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莱国源于莱夷族,属夷人文化,创于夷人之手。归城乃莱国都城,受周文化影响而建立,建于周而毁于齐。文章的第五部分是关于归城的平面布局的推测。文章首先把归城城址内历来的发现作一简单分析,明确其位置和性质,按照时间先后依此落于地图之上,并进一步从平面上分析其布局规律。本文最后一部分是结语。由于资料相对较为匮乏,而且经正式科学调查发掘的资料更是罕见,再加上本人学术功底浅薄,掌控材料的能力有限,所以分系归纳的过程中难求全面,文中纰漏必不在少数,所出结语也仅是浅知拙见,恐难经推敲,万望不致贻笑大方。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中唐时期的政治教化及其造就的核心政治道德作为考察对象,试图从一个侧面揭示社会迁易与思想观念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绪论部分首先提出了问题;同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
制作一个CAI课件,若考虑与他人共享,其制作过程一般较为复杂,若只是自己用于教学的需要,也许会简单些.目前,对于在第一线的绝大多数教师来说,电脑辅助教学的迫切需要与CAI)课
苯氨基甲酸甲酯(MPC)是非光气合成MDI的重要中间体,苯胺(AN)、尿素和甲醇一步合成MPC是一条绿色的反应工艺。首先考察了部分金属氧化物和Lewis酸对该反应的催化性能,发现经40
学位
王光祈(1892-1936),五四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在北京创立五四时期重要的学术团体“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赴德留学,1922年转攻音乐学,从此穷尽一
环境变化是自然因素叠加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人类活动是人类自出现以来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过去,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的分析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上,而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驱动力——制度或者政策因素的重点研究关注不够;若是将制度和政策因素引入西部环境变化的研究中,更有助于深化环境变化研究。因此,环境演变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即从制度、政策角度研究区域环境演变。湟水地区属于典型生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唐文治是近代著名学者,在近代剧烈的社会变迁背景下,其学术思想既具有浓厚的传统意蕴,也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唐文治学术思想渊源有自,主要包括:太仓学术环境的熏染、理学经
本文主要依据河西地区出土的汉代简牍资料,结合传世文献和前辈学者的相关论著,对汉代河西地区人口分布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诸多原因,美国中心城市不断衰落,中心商业区丧失了以往的辉煌,交通拥挤、住房短缺、贫困及种族问题日益普遍。但是,大都市区基于整体发展的需要开始对中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