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血液毒性的相关性研究及人血中血红素的测定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zi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随着临床多药耐药、泛耐药菌株的日趋增多,利奈唑胺(Linezolid)已成为治疗革兰阳性菌及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且相对安全的选择,然而在诸多的优势背后,利奈唑胺所致的血液毒性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利奈唑胺的使用,国内外对利奈唑胺致血液学异常相关危险因素的报道多见,有文献指出过高浓度的暴露大大增加利奈唑胺的血液毒性风险,因此,如何通过监测血药浓度的同时防范利奈唑胺可能产生的血液毒性对临床安全使用利奈唑胺具有重大意义。
  目的:
  为更深入的了解利奈唑胺在临床应用早期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以及利奈唑胺致血液毒性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等问题。本研究拟开展利奈唑胺使用早期的相关血液毒性研究,通过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前提下分析利奈唑胺用药前与用药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找出利奈唑胺用药早期发生血液毒性较为敏感的指标,并评估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血红蛋白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人血中血红素浓度进行关联分析,探讨利奈唑胺血药浓度与其血液毒性相关性。
  方法:
  1、利奈唑胺使用早期血液检查指标的分析: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入住我院使用利奈唑胺且行治疗药物监测(TDM),谷浓度结果在6μg/mL以上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对纳入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查阅统计,详细记录患者入院时临床基础特征、利奈唑胺用药情况、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化验指标数据,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分析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前与用药早期血常规项下指标值差异,找出随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变化的敏感指标。
  2、利奈唑胺致血红蛋白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回顾性研究对使用利奈唑胺患者发生血红蛋白减少的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利奈唑胺致血红蛋白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预测临床发生特征。
  3、建立U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血红素的浓度:Water Acquity I-Class和Water XEVO TQ-S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采用ACQUITYUPLC?BEH C18(2.1mm×100mm,1.7μm)分离,色谱柱温度:40℃,流动相:5mm乙酸铵-0.1%甲酸(A)—乙腈(B),采用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应用氟康唑为内标,乙腈沉淀血浆蛋白,涡旋振荡30s,低温高速离心5min,取上清液进样检测,进样量:1μL。
  结果:
  1、纳入有效病例105例,治疗期间监测血药浓度139例次,其中利奈唑胺血药浓度范围为6.05~38.89μg/mL,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利奈唑胺前与用药期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淋巴百分数、中性粒细胞,与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存在相关性的指标有单核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百分数、嗜酸性粒绝对值、中性粒绝对值、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
  2、采用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致血红蛋白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高ALT值、低血清白蛋白、接受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糖尿病、谷浓度、疗程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利奈唑胺谷浓度是发生血红蛋白减少的重要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0.669,临界值13.619μg/mL,对应切点灵敏度47.4%,特异性81.5%。
  3、应用UPLC-MS/MS法测定氯化血红素浓度,氯化血红素与内标物质的色谱峰分离良好,未出现其他杂质峰干扰,氯化血红素的保留时间为1.93min,氟康唑保留时间为1.11min,氯化血红素线性范围为0.5~50μg/mL,最低定量限0.5μg/mL,低、中、高3个浓度质控样品日内精密度<10%。
  结论:
  1、利奈唑胺用药早期与血药浓度具有相关性的指标为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指标,较其余血常规项下指标更为敏感。
  2、肝功能不全、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时应加强血常规的监测频率,关注是否发生血红蛋白减少,利奈唑胺谷浓度对利奈唑胺致血红蛋白减少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监测血药浓度可在易感人群中提高安全性。
  3、UPLC-MS/MS法建立的血红素浓度的检测,操作简便,专属性强,可在测定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同时进行血红素的测定。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归脾汤对大鼠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含量和海马神经元形态以及雌激素α受体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防治抑郁症的可能机制。方法:①选体重和行为学评分相近的清洁级Wistar雌性大鼠40只,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盐水组和中药组,每组10只。②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参照文献方法并加以改进复制大鼠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③对照组不给药;模型组只施加灌胃动作但不给药;盐水组灌胃2ml
学位
目的: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以疼痛为主的病症,多属中医“胃痛”范畴。其病位在胃,但病变却其涉及多个脏腑,特别是肝、脾两脏。传统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课题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中医症状评分的量化方法,观察复方玄连颗粒治疗胃溃疡(GU)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GU患者血中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该药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和
学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预处理对脂多糖(LPS)诱发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30只ICR小鼠采用随机数法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Control)组、模型(LPS)组和实验(DEX)组,DEX组于造模前30min腹腔注射DEX200μg/kg,Control组和LPS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随后,LPS组和DEX组腹腔注射LPS
研究目的  1、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口服伏立康唑药动学参数半衰期(t1/2)、达峰时间(tmax)、血药峰浓度(Cmax)、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和表观清除率(CL/F)的相关性。  2、通过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群体特征分析,构建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伏立康唑的群体药动学模型,定量分析影响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为设计临床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是治疗免疫介导的炎性眼前段疾病的一种强力而有效的免疫抑制剂。然而,其水溶性差(3μg/mL)、生物利用度低,是限制FK506应用于眼科临床的主要障碍。为此,人们研究了许多新型FK506眼用制剂,如软膏剂、纳米粒、纳米乳、混悬液等,但其生物利用度仍未得到明显改善。目前,FK506眼用制剂在国内上市剂型为混悬液(Talymus?,日本千寿药业),其药效较常规
学位
第一部分结合RTCA系统和基于霍夫变换的算法评估动态细胞形态特性  背景:高通量实时细胞功能分析(xCELLigence real-time cell analysis (RTCA))系统具有检测细胞增殖、迁移、细胞毒性、粘附和重构的潜力。虽然RTCA系统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能实时无创高效监测细胞命运的工具,但它无法描述细胞长度和数量等具体的细胞形态学参数。方法:在A549细胞上用转化生长因子-β(t
学位
帕金森疾病(PD)是最具威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患者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发生明显的丢失现象,而VTA脑区多巴胺神经则受影响较小。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利用线虫多巴胺神经元特异性表达人源瞬时受体电位M2型离子通道(TRPM2)的线虫品系引起了ADE多巴胺神经元七天内的选择性退行性丢失,而CEP多巴胺神经元则基本保持完整,这种情况与PD极为类似。我们也证明ADE通过凋亡相关分子CED-9执行非经典死亡,
学位
研究背景: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严重精神疾病,具有高致残性。然而,现有常规药物治疗对约三分之一的MDD患者无效。因此进一步阐明MDD的病理过程,探索新的防治策略已显得迫在眉睫。MDD的病理机制复杂,与长期的社会、心理应激有关。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心理及社会应激可诱导中枢促炎细胞因子表达,而NLRP3炎症小体
学位
手性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当今新药发展的方向和热点领域之一,发展新的手性技术,进而获得光学纯的手性药物中间体成为许多医药研发机构追求的目标。不对称催化技术仅使用极少量的手性催化剂即可将大量非手性原料转变为手性产物,是目前获得手性化合物最先进、最经济的方法。其中,手性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技术实现手性增值的源泉。因此,发展廉价、高效的手性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技术的核心。本论文主要涉及构建基于二茂铁骨架的新
第一部分经典Wnt/β-catenin/TCF7L2信号通路在1型糖尿病小鼠心脏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链脲佐菌素(Stretozotocin,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小鼠模型,探讨经典Wnt/β-catenin/TCF7L2信号通路在小鼠心脏中的表达。  方法  7-8周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STZ构建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小鼠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