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降雨下不同利用方式石灰岩坡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om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坡耕地水土流失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河北省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7%,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太行山石灰岩山区水土流失问题已经危害到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本论文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太行山石灰岩坡面紫穗槐不同坡度产沙产流、养分流失情况;紫穗槐、黑麦草植被覆盖下不同坡度的产沙产流、养分流失情况;紫穗槐不同生长时期产沙产流、养分流失情况。为太行山石灰岩区生态恢复、水土保持治理、植被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不同坡度对石灰岩坡地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在相同降雨时间、雨强、植被高度与覆盖度下,随坡度增大,径流量增大。与2°坡面相比,6°、15°和25°坡面分别增流2~4倍。建立不同坡度径流量与侵蚀量回归方程中发现,单位径流量中,15°坡面泥沙浓度更大。颗粒态氮素流失中,全氮流失量随降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40min后保持不变。硝态氮与铵态氮流失中,规律与全效养分流失近似,但铵态氮流失量所占比重更大。颗粒态磷占全磷流失总量的68%以上;颗粒态钾占全钾流失总量的93%以上。由此可知,紫穗槐不同坡度下全氮、全磷、全钾流失均以颗粒态养分为主要流失形式。  2.黑麦草与紫穗槐种植对坡地水土和养分流失的影响,在雨强80mm/h下,黑麦草地和紫穗槐地产流量明显低于CK(裸地)小区。不同植被类型相同生长时期产流率表现为:裸地>紫穗槐地>黑麦草地。产沙量方面,裸地由于没有植被的遮挡与植物根系的固持,产沙量远大于黑麦草地与紫穗槐地。黑麦草地产沙量少于紫穗槐地,说明黑麦草泥沙固持能力更强,能有效减缓水土流失。全效养分流失量为:裸地>紫穗槐地>黑麦草地。通过对比颗粒态养分与全效养分之间关系发现,全氮流失主要以径流中溶解态氮为主,黑麦草地径流中氮素流失量占全氮流失总量比例在三者中最大。全磷流失中,裸地以颗粒态为主要流失形态,黑麦草地则以径流溶解态磷为主要流失形式。全钾流失中,三种处理颗粒态养分占全钾流失的97%以上。  3.紫穗槐不同生长时期石灰岩坡地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紫穗槐覆盖度由20%增大到90%,初始产流时间变长,由130s变为359s。泥沙流失量减少,由564.92g变为216.32g。提高紫穗槐覆盖度能有效减少坡面产流量与产沙量。相比20%覆盖度,90%覆盖度减沙、减流能力提高了23%以上。养分流失方面,氮素中由低覆盖度到高覆盖度颗粒态氮占全效养分流失总量比例依次为:55%、40%、35%,速效氮流失方面,铵态氮比硝态氮更易流失。通过对比发现全效养分流失规律为高覆盖度显著高于低覆盖度,三种覆盖度养分流失,均以颗粒态养分为主要流失形态。
其他文献
目前,智能建筑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处于更高的智能化发展阶段,进入绿色生态节能建筑的新境界。智能化技术作为一种手段,通过给建筑物赋予智慧和控
为了研究HIV-1 Tat/PCAF BRD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合成了6个3-芳氧基-1-丙胺类化合物.以取代的2-硝基苯酚为起始原料,在常规加热和微波辐射加热下与1,3-二溴丙烷反应合成3-(2-硝
最近一轮房地产调控正在各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城市展开,有人认为,这次政府的调控决心比以往更加坚定,因此看好调控的效果。笔者认为,调控最终是否有效、房地产市场能不能回到
带叶去雄,是我公司近两年来实行的一项玉米制种新技术。它对保证种子纯度,调节花期相遇,促进提早成熟,增加产量,提前收购调运都有一定作用。 玉米制种抽雄的通常作法是:雄穗
画圣之称,始自晋唐。据史乘所载,我国之首称画圣者,当推卫协。协,晋人,师曹不兴,擅道释人物及古今故实,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宋徽宗临卫协寒林骑驴图,题有“世以卫协为画圣,即
本文是李勇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杰出人才项目“中国西部农业景观土壤侵蚀与环境演变”的一部分工作。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面积48.5万km~2,占全国幅员面积
本文叙述了化工一厂辅助锅炉工艺特点和控制的要求,结合横河CENTUM-CS3000集散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着重介绍了它在各种先进控制方案中的应用。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
为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产节支,现将玉米追肥中存在的两个技术性问题提出来,希望能引起农民朋友的重视并认真地加以改进。 1.追施位置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合理、高效开发利用降水资源成为旱地农业可持续高产发展的重要途径。沟垄系统通过改变田间微地形,可以使降水叠加、集蓄进入种植沟内,为旱区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