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党软力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软力量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公众支持、整合社会势力、执掌公共权力、实现政治目的的过程中,通过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政策主张等表现出来的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其目的在于使社会成员、社会集团甚至阶级阶层认同党的主张,从而产生党组织所希望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在长达28年的民主革命战争中长期面临着敌强我弱、没有合法斗争环境的社会现实,在民主革命的绝大多数时期处于“启导广大民众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的力量准备状态。中国共产党软力量一方面是壮大党员干部队伍、争取到大量的民众入党、参军的主要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分化瓦解敌对势力,壮大革命阵营的重要手段。因此,和党的硬力量一样,软力量同样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可以依赖的基本战略力量。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大革命失败是中国共产党软力量的萌芽初生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在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党的硬力量的极端重要性,从而片面地把党的软力量当作了党的全部力量来抓,过分地依赖于党的软力量而忽视党的硬力量,如过多地侧重于宣传教育、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工作,却把军事政权工作留给国民党,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常常依赖于莫斯科的卢布,迅速发展起来的大量党员也未能形成一个有力量的组织体系,党组织的力量体系自然难以巩固。 作为对大革命失败之前“忽视”硬力量的一种“反动”,尚处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之后本能地从党的软力量跳向了党的硬力量,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更是提出了对中国共产党影响深远的著名论断:枪杆子里出政权。从原来忽视党的硬力量,到迅速彻底地倒向党的硬力量,八七会议完成了党的战略力量选择上的第一次否定。这一否定,一方面帮助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的革命低潮中迅速打开了新的革命局面,另一方面也铺就了党内硬力量崇拜现象的温床,致使党的硬力量走上了畸形发展之路:可持续性极差且损失浪费严重。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的挫折也揭开了党的软力量调整转变的序幕。这些调整转变首先出现在党的硬力量领域,随后又扩展到了软力量领域。在调整转变中,中国共产党软力量战略初步形成,党的软力量建设领域也出现了值得重视的新思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党的主要领导人在软力量观上的基本成熟。 经过皖南事变的初步检验和全党范围的整顿“三风”运动,科学的党的软力量观最终形成。在科学的中国共产党软力量观指导下,党的软力量开始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理论、路线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社会发展要求更加一致,并真正将成熟的党的软力量战略贯彻到了全党,从党组织内部形成了软力量的根本源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软力量是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隐形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