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IZ1基因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影响肾母细胞瘤侵袭转移的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x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是儿童第二常见的实体器官腹部肿瘤,年发病率为每十万儿童8.1人,平均诊断年龄为3岁,大部分儿童发病年龄在14岁。通过优化使用现有的治疗策略,包括化疗、肾切除和放射治疗,5年生存率90%,接受治疗的患者约15%会复发,复发后总的生存率约为50%。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是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目标,特别是该病主要发生在低龄儿童群体中,更应得到医学各个领域的特别关注,因此如何更为有效的靶向治疗肾母细胞瘤,降低其转移率与复发率,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应用慢病毒载体敲减ZMIZ1基因,建立稳定转染肾母细胞瘤细胞株,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敲减ZMIZ1基因对肾母细胞瘤侵袭转移的影响,探究肾母细胞瘤侵袭转移相关的标志物,为基因靶向治疗肿瘤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GCBI数据库和Oncomine数据库)检索ZMIZ1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收集临床肾母细胞瘤组织蜡块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ZMIZ1在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LV-ZMIZ1-RNAi转染肾母细胞瘤细胞,建立敲减ZMIZ1稳定转染肾母细胞瘤细胞株。应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以及通过裸鼠尾静脉注射肿瘤细胞,建立经血运途径形成的肺转移动物模型来观察敲减ZMIZ1基因对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otch信号通路关键基因Notch、Jagged1、HES-1的表达情况,对裸鼠心、肝、脾、肺、肾脏组织连续切片,行HE染色,对肺组织转移灶进行Notch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影响肾母细胞瘤侵袭转移信号通路机制。结果:1.Oncomine数据库中样本显示ZMIZ1在肾母细胞瘤中较正常组织中有表达差异(P<0.05),收集的临床肾母细胞瘤石蜡组织样本中ZMIZ1表达为中等和强阳性表达。2.ZMIZ1与Notch1多基因相关疾病排名前20中,肾组织肿瘤位于第18位,威尔姆斯肿瘤蛋白1(WT1)是ZMIZ1基因高度相关的转录因子。3.体外细胞划痕实验显示ZMIZ1敲减组能够抑制肾母细胞的迁移(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ZMIZ1敲减组24 h侵袭细胞数少于对照组(P<0.05);裸鼠肺转移模型中,各组裸鼠饮食、饮水量无统计学差异,ZMIZ1敲减组裸鼠体重增长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8 w后处死,ZMIZ1敲减组裸鼠肺部形成的转移结节数量较其他组少(P<0.05),且HE切片镜下观与正常组比,心、肝、脾、肺、肾组织无明显病理异常。4.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了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Jagged1、HE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ZMIZ1敲减组均低于对照组。裸鼠肺组织转移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ZMIZ1敲减组较对照组WT1、Notch1、Jagged1、HES-1、ZMIZ1表达为弱(P<0.05)。结论:敲减ZMIZ1基因能抑制肾母细胞瘤细胞在体外的侵袭迁移能力和体内的肺转移能力;敲减ZMIZ1后Notch信号通路中关键受体Notch1、关键配体Jagged1、下游靶基因HES-1蛋白的表达下调,表明敲减ZMIZ1影响了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参与并影响肿瘤侵袭转移进程,提示ZMIZ1可能是影响肾母细胞瘤侵袭转移的潜在基因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虚拟单能量成像(VMI)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优化及狭窄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40例我院2019年6月-2019年11月期间,行DECT头颈部CTA扫描的患者。通过DECT后处理工作站,对所有患者的图像资料进行后处理重建,重建标准线性120 k Vp及非线性融合图像,并以10 ke V为增量,重建40~150 ke V的VMI图像,然
目的 探讨中鼻甲形态对慢性上颌窦炎(Chronic Maxillary Sinusitis,CMS)及鼻腔-上颌窦气流流场的影响。方法 选取双侧上颌窦炎组90例及对照组90例(正常上颌窦和有CMS的上颌窦各180侧),在鼻窦CT的冠状位视窗中观察中鼻甲的形态,根据中鼻甲与钩突和筛泡的位置关系分为Ⅰ型(中鼻甲游离缘外侧没有超过筛泡及钩突的内侧缘)、Ⅱ型(中鼻甲游离缘外侧超过筛泡内侧缘但没有超过钩突内
目的:作为常见并高发癌症,如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使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是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资料显示,目前临床上所用的肿瘤标志物通过联合检测手段基本可以达到筛查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明显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低的问题,尤其是缺乏针对早期胃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本研究利用已获得的潜在的新早期胃癌标志物过氧化物酶-4(Prx4)为研究对象,在临床和细胞、分子不同水平上,深入论证其
目的:研究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单侧人工耳蜗植入(UCI)、双耳双模式(BIM)及双侧人工耳蜗植入(BCI)的术后听觉言语康复疗效。探讨内耳畸形对患儿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行CI手术的261例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组:UCI组78例,BIM组67例,BCI组116例。术后24月时,测试其在0.5kHz、1k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探讨其在MM患者发生免疫抑制机制中的作用,并研究各临床指标与Tregs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10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初诊的MM患者48例作为MM组,其中男30例,女1
目的:分析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术后的音乐感知能力,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内耳形态、耳蜗品牌与电极型号的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差异,研究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2至2019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先天性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并接受CI的语前聋儿童共76例,按照不同年龄选择适宜的音乐感知能力
目的探究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TSH抑制治疗对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QTcd)的影响,以期对DTC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DTC术后进行TSH抑制治疗的患者共251例,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188例。采集所有纳入患者的完整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目的本实验研究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否参与介导乳腺癌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粘附,并进行了相关机制的初步探讨,以期为肿瘤转移的靶向性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三种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HS-578T,MCF-7)、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F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术前血液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测定值、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的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D-二聚体(D-dimer,DD)测定值构建的评分系统(简称CND评分系统)在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与辅助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间在兰州大学第
目的:探究额窦口和额窦在中鼻道开口及其周围气房的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42例通过CT扫描和临床病史诊断为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的患者(其中23例为左侧额窦炎,19例为右侧额窦炎),使用mimics 21.0软件对这42例患者的鼻-副鼻窦CT扫描数据进行处理,重建84侧额窦和鼻丘气房的三维模型,在CT图像和三维模型上对额窦口相关参数和鼻丘气房的大小进行测量。通过统计学软件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