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部2.8Ma来环境演化与高原隆升效应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ere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以错鄂深钻高分辨率多环境指标研究为基础,探讨高原中部第四纪环境演变及其对构造事件响应,是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课题之一的"高原中、南部环境变化及其构造事件响应"(G1998040810)课题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对青藏高原中部错鄂近200m深钻岩芯物理(主要粒度、磁性地层)、地球化学(TOC、TN、δ<13>C和Zr、Rb、Sr含量及其比值等)和生物(主要孢粉)等环境指标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建立了2.8Ma来高原中部环境演化的宏观构架和该区构造隆升历史以及构造隆升与气候变迁的关系.通过该文初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该段的沉积岩性以砾、砾质砂为主;沉积环境上从滨湖-浅湖到滨岸带沉积,最后发展为湖滨沼泽;孢粉显示植被带由高寒灌木草原转变为高寒草甸,再演化为高寒荒漠草原,最后形成现今的高寒草甸环境,反映了高原中部冷湿-冷干-冷湿的环境演化过程.2.8Ma来青藏高原中部构造运动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2.8Ma前后强烈构造运动,使高原面解体;2.6Ma左右高原剧烈隆起,使环境发生巨变,导致植被带更替;0.78Ma左右高原再次隆起,此次隆升高原面进入了"冰冻圈",使环境发生突变,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沉积缺失;约0.15Ma的构造隆升运动,使高原整体隆升到4000m以上,并奠定了现代高原面貌的基本格局.环境指标反映的高原中部2.8Ma来5次大的环境演化过程与高原隆升有密切关系.高原剧烈隆升除了使高原中部环境迅速发生变异外,在构造运动减弱及稳定后的一段时间内,高原气候本身还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在调整期内气候环境复杂;构造稳定的剥蚀夷平阶段,高原气候主要受全球变化影响,变化节律明显.上述环境演化的5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和后两个阶段反映了高原的构造隆升与高原内部环境的演化调整过程的区域特色;中间的一个阶段则代表了高原构造稳定背景下气候波动的特点.错鄂地区湖泊沉积研究表明,2.8Ma来构造隆升运动是控制高原中部的环境演化阶段和宏观框架的主导因素.通过对错鄂湖沉积与深海和黄土记录对比研究还可看出,2.8Ma来高原中部环境演化也明显受到米兰科维奇周期的影响,特别是构造相对稳定时期,意味着太阳辐射和全球冰量变化也是控制高原中部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高原相对稳定的剥蚀夷平阶段,米氏周期的影响最为突出.它全面加深理解了湖泊沉积记录中全球信息和区域信息的关系.
其他文献
粤北是广东岩溶环境的主要分布区。钙是岩溶环境的主要构成元素,是决定岩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区域和采样点选取在岩溶地貌发育典型的英德市九
为了寻求满意的矿用箕斗卸载曲轨曲线形状,利用ADAMS软件建立上开式扇形闸门沿固定曲轨卸载的参数化仿真模型,研究了卸载轮分别沿4种卸载曲轨曲线卸载时的冲击状况。通过对比
本文是在国土资源部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工作背景下,分析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关系,探讨在分等基础上采用修正法进行农用土地级别划分的方法。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
该文试图对元代以来京津唐区域文化地理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研究,着力突出中外文化在该地区的传播、交流、碰撞与整合的动态过程,并阐明都城文化与环都文化之间的关系.为达此
本文以沿海地区连云港市为研究对象,根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大量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环境经济理论从资源环境价值核算角度分析连云港市1996-2000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损
综合多种不同的数据源对环北京地区的沙尘特征进行研究是该论文的主要目的.该论文基于以下数据对环北京地区的沙尘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1)环北京地区123县范围内27个国家基本
该文是以港人在珠江三角洲置业为切入点来探讨香港与珠江三角洲房地产业的发展关系,用时空结合的思维方式来探讨两地房地产经济的运行特征和规律.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基本理
在系统分析淡水水体生物调控研究基础上,以背角无齿蚌为代表,利用微型生态系统实验研究淡水双壳类滤食所产生的下行环境效应,探讨利用它们开展淡水水体环境调控的途径.(1)经
以最短路径为主的最优路径问题一直是计算机科学、运筹学、交通工程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一切工作热点。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所具备的强大的空间数据操作、管理与分析功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报告所论述的10个问题(即十大关系),贯穿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一根本思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