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华为5G禁令的报道框架对比探析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ch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高新科技行业以及技术规则的制定权愈来愈成为中美竞争的主战场。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对华为及华为5G技术施以禁令来遏制中国崛起,并且在全球进行施压与极力推行,这一事件不仅成为了中美摩擦的关键问题,同时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各大主流媒体对这一国际热点事件纷纷进行了报道并表现出了各自的报道倾向。本文试图以美国的华为5G禁令为研究对象,以美国三大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及《华盛顿邮报》为样本来源,以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禁令施行一年期间含有“HUAWEI”“5G”“BAN”关键词的新闻报道为主要样本来进行对比探究。为此,笔者首先在框架理论的基础上对以上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以及高层次框架归纳,接着以甘姆森“诠释包裹”理论为研究路径,从“框架策略”和“推理策略”两个层面对样本进行框架上的“符号矩阵”分析。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本文旨在窥视美国主流媒体关于涉华议题的报道偏向性以及三大主流报纸各自的报道特点和分化情况,并借此丰富框架理论和“诠释包裹”理论。同时,本文尝试从意识形态、党派立场和受众市场等层面来对上述发现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便帮助受众更好地在“美国标准”下的国际舆论场中辨清方向。笔者在经过内容分析后发现,三大报纸关于禁令的报道数量均呈现曲折下降的趋势,报道体裁均以通讯为主,报道立场以偏见报道居多,报道信源多来自美方政界,且报道主题多聚焦于美国措施及第三国立场。比较来看,《纽约时报》对该事件的报道数量最多,政府官员引用率最高,平衡报道倾向相对明显;《华尔街日报》对华为应对举措等相关主题较为关注,以商业人士为主要信源,客观报道占比相对较高;《华盛顿邮报》对事件的报道数量最低,信源多为政党人士和专家学者,报道主题单一,报道偏见性较为明显。在经过以上分析及框架归纳后不难发现,美国三大报纸关于禁令报道有以下五大高层次框架,即“华为风险”“推行受阻”“美企受损”“利弊难断”及“适得其反”框架。其中,“华为风险”是新闻报道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框架。笔者在经过“符号矩阵”分析后进一步发现,“华为风险”框架在三大报纸关于禁令报道的不同时期均有出现,反映了美国主流报纸显著的“中国威胁论”论调。具体来看,在禁令前、中及后期,《纽约时报》的框架为“华为威胁”“推行受阻”及“推行受阻”,体现了该报先解释起因,再强调过程及结果的建构思路,《华尔街日报》的框架为“美企受损”“华为威胁”及“推行受阻”,反映了该报先强调影响,再诉诸起因,最后呈现结果的建构思路,《华盛顿邮报》的框架则为“利弊难断”“适得其反”及“华为威胁”,体现了该报先强化争议,再呈现结果,最后解释起因的建构思路。经过对诠释框架及符号要素进一步分析后笔者还发现,三大报纸有着为国家服务的职能,因意识形态和中国崛起等原因对中国及华为都存在着报道偏见。但具体来看,三大报纸又因受党派倾向和受众市场的影响体现了不同的报道特点以及保守主义偏向,如《纽约时报》以社会上层政治人士为主要受众,更倾向于从国家及意识形态层面来表达政界主流立场,并塑造出了在中国“专制政权”孕育下的“危险”华为形象,但同时该报还具有民主党派倾向,因此偏向于将问题矛头指向办事不利的共和党政府;《华尔街日报》以商业人士和金融大亨为主要受众,擅长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并强调企业利益,通过多次展现华为的反击举措塑造了野心勃勃但充满危机处理意识与实力的更为丰满的跨国企业形象,但与此同时该报还具有共和党倾向,因此将事件的责任多归咎于外部原因而非共和党政府本身,如华为的有效反击;《华盛顿邮报》以政界人士和利益集团为主要受众,且在两党之间寻求中间立场,因此对华为“威胁”予以肯定的同时,对禁令的态度与责任归咎却显得较为摇摆和模糊。
其他文献
邝丽莎是一位具有八分之一华裔血统的第三代(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作家,其最受欢迎的两部作品是《雪花秘扇》和《上海女孩》,均获得过美国亚太文学奖,《雪花秘扇》讲述了19世纪中国瑶族村落的两个女孩雪花与百合通过“女书”结为老同,一同长大成家的故事;《上海女孩》讲述了一对上海姐妹珍珠和梅在1937至1957年这二十年里的生活轨迹。本文以形象学理论为基础,探讨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作品中塑造
1".问""学"相生:有情感温度的学习。"问学课堂"是自由开放的课堂,是尊重学生"问"和"学"权利的课堂,是学生拥有最大限度的"问"和"学"自由的课堂,因此,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之中,就能身心愉悦地展开语文的学习,把自己的心沉潜于文本的世界之中,浸润于语言文字之中,自由思考,释放潜能,在"问"中尽情地"学",在"学"中大胆地"问",以"问"导"学",以"学"生"问",以"问"启"学"。这样,
期刊
在"互联网+"与"智能+"时代,《互联网+房地产》课程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从课程教学对象、内容选取、目标定位着手,探索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思路及配套资源建设路径,并重点就教学设计、实施策略、教学评价改革与创新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实施与育人成效的有机统一。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选择志愿服务或短期支教活动来充实自己的假期,既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又可以锻炼实践能力。他们有一腔热血,不畏苦难;他们尽一己之力,改变世界。他们有理想,也不乏行动力。黄雨菲:用陪伴与关爱守护孩子成长"大概这五个孩子与我有缘分。既然有缘,我不会成为首先退出的那一个,我愿意陪着他们,直到他们忘记我,而不是我先忘记他们。"黄雨菲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本科生,
期刊
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是实现“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的有效前提。位于西亚和北非地区的阿拉伯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天然合作伙伴,从“阿拉伯之春”运动中可以看出,新媒体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美国俄勒冈大学《2019中东社交媒体报告》数据显示,Facebook每月在该地区的活跃用户量保持稳定增长,青年群体成为阿拉伯地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人群。因此,关注阿拉伯青年群体的新媒体使用特点是我国
近代以来,中国语言使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语文改革运动,是这一历史性变化发生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任何一次语文改革运动中,出版都是推动改革的主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便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推动语文改革的最高领导机构,195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文字改革出版社。文字改革出版社作为官方出版社,在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书籍和期刊的出版工作,发起、落实、传播语文改革中的具体政策。本研
本文希望对美国媒体在健康和风险传播方面的报道有所了解。通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本文分析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福克斯新闻网(Fox News)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框架和其中的意识形态倾向,同时叙述了媒体在构建与健康危机有关的公众认知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和福克斯新闻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框架存在明显差异:两家媒体都倾向于从党派角度建构新闻,对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描述
网络时代,人们不用出门也能够获得各种信息,媒体门槛的日渐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也能够便捷的向外界传递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网络意见表达如今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现象。现代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在面对相同事件的同时,网民意见表达的动机会不一样。网民的认知以及心理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将网民心理的研究做到透彻,能够很大程度上引导舆论的良性发展。在疫情期间,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例如“李文亮事件”、女性
卢因的传统“把关人”理论建立在单向的新闻编辑和传播过程中,随后,其内涵从传统的新闻内部信息选择过程逐渐延伸到媒介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休梅克将把关的渠道视为信息的“进”和“出”的重要节点,并提出了新的把关模式,将把关应用在个体层面、传播常规级别、组织机构级别、媒介外社会层面、社会系统外等层面。随后,“把关人”理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被不断地修正、调适和发展。许多学者对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的角色、功能、把关
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线上教学成为目前海外汉语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基于线上汉语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交互式教学模式与线上汉语教学具有良好的适配性,如果学生在线上汉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经常性地处于交互状态,能够利用汉语产生有效的交互行为,则能使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加深对汉语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线上汉语教学涉及的交互类型主要分为人际交互和人机交互,人际交互包括师生交互及生生交互,教师与学生是人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