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研究

来源 :北京语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eichengli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被动关系“被”字句是近代汉语里的一个重要语法现象。本文主要研究它的出现、发展、消失过程,对它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应用情况进行详细、系统的描写,并结合语法化理论来解释这种特殊“被”字句出现、消失的原因。我们从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中筛选语料,进行调查和统计。通过数量统计来说明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历时演变状况,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描写,用静态和动态结合的方法进行解释。通过研究,我们主要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结论:〈1〉关于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出现动因“被”字句既具有比较强的静态说明特征,又带有较多的动态叙述特征。这是在其内部产生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内因。从唐代开始,“被”字句的句法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当“被”字句中的受事主语没有出现,谓语动词的动作性、处置性非常弱,甚至是不及物动词时,就具备了产生典型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外部条件。最后,当介词“被”后的句法单位在语义上结合紧密而和“被”关系松散,整个句子表达“当事”蒙受某种事件、状态、情况时,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就出现了。〈2〉唐、宋、元、明、清时期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存在状态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在唐宋元和明清这两个时期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基本相同。但明清时期的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句法结构要比前一个阶段复杂:谓语动词的修饰、补足成分增多,出现了连动、兼语结构“被”字句。〈3〉共时系统内两类“被”字句的关系共时系统中的被动关系“被”字句和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它们在句法结构上基本相同;在语义上,两类“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差别很大,被动关系“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一般为[+及物性]、[+动作性]、[+处置性],且此三项特征同现。非被动关系“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主要为[-及物性]或[+弱动作性]或[-处置性];在语用功能上,被动关系“被”字句大多表达受事遭到不幸、不如意或者出乎意料的动作行为。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语用功能有两点:①表达了牵涉对象蒙受、面对了不如意的状态、情况、事件。②维持了句群的叙述重点。〈4〉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衰落和消失清代末期,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开始衰落,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到二十世纪前期,这种“被”字句基本消失。它衰落及消失的原因我们归纳如下:明清时期的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句法结构空前复杂,这使“当事”和它所蒙受的“不幸事件”距离疏远,语义上的蒙受关系变弱。整个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在语义上的重点变成了陈述、描写施事的动作行为,这和主动句或其他句式的功能重合。一般“被”字句的结构更为清楚、简洁,表达的语义明确。被动关系“被”字句成为了语法化后的唯一“被”字句,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在清末衰落并在二十世纪几乎消失。
其他文献
翻译研究涉及到两种文化的互动。这一现象引出了一个文化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总是能够在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中找到与原语的文化专有项完全对应的文
多重语码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双语或多语社团中常见的语码转换现象得到众多研究领域的关注,更是语言学界的重要课题。关于此领域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正>提高办会水平必须抓好这四点:抓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抓新,创新服务手段;抓细,不放过每个细节;抓严,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要求。办会是办公室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办会水平的
分析城市文化对万盛城市发展的作用,以及万盛城市文化建设的不足,提出方向与导向相统一、时代与历史相统一、特色与地域相统、保护与修复相统一等四项城市文化建设对策。
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和因特网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与此相关的计算机及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与此相关的大量语言。作为人类抽象思维
本文以N1+V得+N2+VP句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格语法和轻动词理论,总结该句式能够进入的语义框架,分析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形式以及在表层与其他句式相互转换的条件。 主要内
西学东渐史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早期崇尚"单向文化传播论"到注重中西文化双向选择,再到运用概念史与后现代方法对西学引介过程进行更为细腻分析的过程。"单向文化传播论"完全以
目的:分析可影响孕妇KAP(掌握的营养知识、补充营养的态度和补充营养的行为)的相关因素,以便为孕妇营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在太仓市港区医院产科门诊进行孕检的246名孕妇的
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语,其作用和影响无所不在。它被广泛用于全球科技、金融、医疗、贸易、外交、教育等各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英语语言教学(ELT)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李瀚《蒙求》成书于唐代。其影响深远,自成书以后,就因其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而广受欢迎,而且产生了众多的以“蒙求”为名的蒙学书,形成“蒙求”一系。李瀚《蒙求》作为我国蒙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