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被动关系“被”字句是近代汉语里的一个重要语法现象。本文主要研究它的出现、发展、消失过程,对它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应用情况进行详细、系统的描写,并结合语法化理论来解释这种特殊“被”字句出现、消失的原因。我们从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中筛选语料,进行调查和统计。通过数量统计来说明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历时演变状况,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描写,用静态和动态结合的方法进行解释。通过研究,我们主要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结论:〈1〉关于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出现动因“被”字句既具有比较强的静态说明特征,又带有较多的动态叙述特征。这是在其内部产生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内因。从唐代开始,“被”字句的句法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当“被”字句中的受事主语没有出现,谓语动词的动作性、处置性非常弱,甚至是不及物动词时,就具备了产生典型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外部条件。最后,当介词“被”后的句法单位在语义上结合紧密而和“被”关系松散,整个句子表达“当事”蒙受某种事件、状态、情况时,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就出现了。〈2〉唐、宋、元、明、清时期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存在状态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在唐宋元和明清这两个时期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基本相同。但明清时期的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句法结构要比前一个阶段复杂:谓语动词的修饰、补足成分增多,出现了连动、兼语结构“被”字句。〈3〉共时系统内两类“被”字句的关系共时系统中的被动关系“被”字句和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它们在句法结构上基本相同;在语义上,两类“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差别很大,被动关系“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一般为[+及物性]、[+动作性]、[+处置性],且此三项特征同现。非被动关系“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主要为[-及物性]或[+弱动作性]或[-处置性];在语用功能上,被动关系“被”字句大多表达受事遭到不幸、不如意或者出乎意料的动作行为。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语用功能有两点:①表达了牵涉对象蒙受、面对了不如意的状态、情况、事件。②维持了句群的叙述重点。〈4〉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的衰落和消失清代末期,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开始衰落,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到二十世纪前期,这种“被”字句基本消失。它衰落及消失的原因我们归纳如下:明清时期的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句法结构空前复杂,这使“当事”和它所蒙受的“不幸事件”距离疏远,语义上的蒙受关系变弱。整个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在语义上的重点变成了陈述、描写施事的动作行为,这和主动句或其他句式的功能重合。一般“被”字句的结构更为清楚、简洁,表达的语义明确。被动关系“被”字句成为了语法化后的唯一“被”字句,非被动关系“被”字句在清末衰落并在二十世纪几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