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犊牛肠贾第虫的分子鉴定及集聚体E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ary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贾第虫(Giardia intestinali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奶牛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动物,感染肠贾第虫后引起腹泻、发育不良等症状,造成经济损失,同时对人体健康也存在潜在威胁。寄生虫的进化潜力取决于其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流动和程度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寄生虫的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目前,国内外虽有奶牛犊牛感染肠贾第虫的报道,但四川地区尚无相关报道,同时对牛源集聚体E的种群遗传进化缺乏系统分析。本试验对四川省部分集约化养殖场和散养户奶牛犊牛进行肠贾第虫的感染调查,并采用多位点基因分型方法(Multilocus genotyping,MLG)对虫种进行基因型鉴定。此外,整合国内现有数据,对奶牛源肠贾第虫集聚体E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丰富对奶牛源肠贾第虫的分子进化以及种群结构分析。本试验于2016年6月至2018年11月期间,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中心,辐射周边13个地区(包括7个集约化养殖场和6个散养户),共采集584份奶牛犊牛(年龄<12月龄)新鲜粪便(其中断奶前278份,断奶后306份)。提取粪便DNA后,通过巢式PCR扩增β-贾第素(β-giardin,bg)基因、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基因和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 phosphate isomerase,tpi)基因,扩增产物测序、比对并进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采样地区奶牛犊牛肠贾第虫总感染率为26%(152/584),断奶前奶牛犊牛感染率9.4%(26/278),显著低于断奶后犊牛感染率41.2%(126/306)(P<0.01,X2=76.623,df=1);集约化养殖场、散养地区断奶前奶牛犊牛感染率分别为10.3%(20/195)和7.2%(6/83),集约化养殖场、散养地区断奶后奶牛犊牛感染率分别为45.3%(63/139)和37.8%(63/167),不同养殖模式下断奶前(p=0.428,X2=0.629,df=1)、断奶后(P=0.179,X2=1.809,df=1)奶牛犊牛感染率差异均不显著。肠贾第虫阳性样品以家畜特异型集聚体E检出为主(92.8%,141/152),伴随人畜共患型集聚体A(亚型为AI)检出(2%,3/152),存在集聚体A/E混合感染(5.2%,8/152)。集聚体A及混合感染情况仅在断奶后犊牛中检出(8.7%,11/126)。对集聚体进一步分析,在bg、tpi和gdh三个基因位点分别检出15、14、18种基因亚型,bg位点发现7个新基因亚型(E14-E20),tpi位点发现3个新基因亚型(E23-E25),gdh位点发现7个新基因亚型(E19-E25),反映出多样性较高的特点。多位点序列分型(MLG)表明,118份样品在三个位点均成功扩增,形成60个MLG亚型,包括52个MLG E亚型,1个MLG A亚型,7个MLG A/E混合亚型。对本试验鉴定得到的110条肠贾第虫MLG E序列和我国其他地区已报道的(江苏、新疆、河南、甘肃、宁夏、陕西、广东和上海,共8个地区)541条奶牛犊牛肠贾第虫MLG E序列进一步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奶牛源肠贾第虫集聚体E种群共检测出220个单倍型,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水平(Hd=0.97225)和低核苷酸多样性水平(π=0.00259)特征。我国9个地区总体中性检验值(Tajima’s D和Fu’s Fs)均为显著负值,错配分布图(Mismatch distribution)成单峰曲线,表明我国奶牛源肠贾第虫集聚体E发生过种群扩张。遗传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结果表明,我国奶牛源肠贾第虫集聚体E总体遗传分化程度不高,基因交流较为频繁,结合分子变异(AMOVA)分析,群体内部遗传变异(81.7%)高于种群间遗传变异(18.3%),表明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单倍型网络图和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各种群间没有因地理区域不同而显示出特定的遗传分化结构,也未观测到地理隔离现象。综上所述,四川被调查地区奶牛犊牛存在肠贾第虫感染,断奶前犊奶牛感染率显著低于断奶后犊奶牛,不同养殖模式下感染率无显著差异。检测出家畜特异型集聚体E、人兽共患集聚体A及A/E混合型。我国奶牛源肠贾第虫集聚体E种群间存在较高的基因流,整体种群遗传分化不明显,未观测到明显地理隔离现象。
其他文献
川北小流域区内地势复杂,植被丰富,多年来由于人为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以及不合理的配置,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土壤侵蚀严重。开展小流域土壤抗蚀性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本文以研究区马柏栎混交林、马柏混交林、柏木纯林、巨桉纯林、竹林五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7个土壤抗蚀性指标,通过室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五种植被条件下土壤的抗蚀特征与颗粒特性,分析了两者间关系。在此基础上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是一种隶属黄杆菌科的革兰氏阴性菌。通常感染2-3周龄的雏鸭或8周龄的小鸭,引发以浆膜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或慢性败血症,病死率极高,给鸭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本研究旨在评估9型分泌系统蛋白B739_0093是否能够作为一种保护性抗原。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RA-CH-1 B739_0093蛋白作为一种9型分泌系统蛋白的鉴定序列分
花椒(Zanthoxylum)是德昌县特色林业产业之一,但个别地区栽植多年效果不理想,存在大小年明显、病虫害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德昌县花椒产业的发展,急需找到适合的花椒优株,以此来改良当地花椒品种。因此,本研究以德昌县花椒种质资源为对象,进行花椒选优指标筛选,优树管理措施、立地条件、生长习性、结果习性、产量和果实品质等的调查和测定,运用层次分析法、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花椒优树进行综合评价和决
参麦注射液,来源于古方参冬饮,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休克以及心血管疾病,主要成分来源于人参及麦冬中的皂苷类物质,几乎不含有水溶性多糖组分,因此在参麦注射液的生产过程中会将含有多糖成分的药材作为废渣遗弃。本课题利用水提法从参麦注射液的药材废渣中得到多糖组分,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与结构解析;进一步将提取得到的粗多糖制备成为口服液制剂,评价口服液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结合动物实
眼动信息是指主体在从外界获取视觉信息时眼球转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研究眼动信息是研究视觉加工的有效手段,其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的分析和诊断。从近年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医学领域对眼动的研究和探索从最早的对前庭功能障碍和眩晕症的诊断扩展到对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综合症、自闭症等精神障碍的研究。但国外内的相关研究总体来说还很薄弱,一方面研究主要针对单一病症展开,缺乏综合分析;另一方面,信息处理多采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其花为中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牡丹的根可以入药,俗称丹皮,具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等功效;而牡丹种子提炼的牡丹籽油因其富含α-亚麻酸和其他多种营养元素,所以牡丹近些年被纳入新型木本油料。本试验以采用植物生态学的常规方法,于2018和2019年在四川温江成都农林科学院研究了凤丹(Paeonia ostii)的授
目的:通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Q-TOF-MS)技术探讨肝细胞癌的血清及健康受试者血清的代谢差异,寻找辅助诊断肝细胞癌的潜在生物标记物,探索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02月期间就诊于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患者的HCC血清,所有标本均为通过病理确诊的HCC血清样本40例,同时收集健康受试者血清样本40例。利用HPLC-Q-TOF-MS技术平台
随着益生菌益生作用的不断发现并被报道,加之其应用优势,越来越多的益生菌被用于研究它们对肠道疾病的改善作用。本实验室早期从大熊猫的粪样中分离到一株具有良好生物学特性的乳酸菌,融合魏斯氏菌BSP201703(Weissella confusa BSP201703,W.confusa BSP201703)。动物试验初步表明W.confusa BSP201703对肠道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而其机制尚未阐明
抑郁症是高发性的精神情感障碍性疾病,对人类工作和生活危害极大,因此,对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相关药物的开发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关抑郁发生的神经可塑性假说认为,谷氨酸(Glutamate,Glu)能突触和树突棘在情绪行为神经环路的多个脑区发生变化,导致神经环路功能性障碍,是出现抑郁样症状的根本原因。已有研究发现,抑郁症发生时海马(Hippocampus,Hip)、前额叶皮质(Media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其发病机制的研究随着组学技术的大量应用而逐渐深入且受到广泛关注,并明确了肠-肝轴在NAFLD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者已证实在NAFLD患者体内肠道菌群和代谢物会发生显著变化,关于肠道菌群失调和变化的代谢物之间的关系目前成为研究热点。因此,为阐明高脂饮食诱导小鼠盲肠菌群影响NAFLD的形成机制,构建盲肠菌群-盲肠菌群代谢物-NAFLD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