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误译泛滥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外国顾客在商店看到诸如"Acid Horn"1和“Gelatinous Mutant Coconut"2这样的产品名称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产生质疑;当一名外国人驾车中看到“Do Drunken Driving"3这样的道路指示牌时,他很可能会疑惑地停下车来。误译的后果使得改善误译泛滥失分十分必要。误译泛滥使得误译的成因成为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虽然学者们对于误译成因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译者应该对误译负直接责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众多专家学者从译者的角度对误译的成因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避免误译的措施。然而,误译泛滥的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前人对于误译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涵盖了:误译的分类、误译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避免误译的产生。但是,大多研究对于误译泛滥的根源却鲜有涉足。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语义分析及逻辑推理,透过现象挖掘误译泛滥的根源。通过分析由译者的粗心大意或低下的职业道德造成的误译,我认为,此类误译的泛滥正是因为监管部门的缺失。此外,许多误译是因为译者的翻译水平不够而导致的。这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翻译行业的门槛之低。译者不合格,译作的质量自然也得不到保障。最后,从法制角度看,国内目前还没有规范翻译活动的法律。无法可依,翻译市场的混乱和误译的泛滥也就在所难免了。我并不否认译者是误译产生的直接责任人。但是,我认为法律和监管部门的缺失,以及译者标准的缺失从根本上导致了误译的泛滥。而法律和监管部门的缺失,及译者标准的缺失,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缺乏监管。所以,监管缺失是误译泛滥的罪魁祸首。要从根本上改善误译泛滥的状况,首先,译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增强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其次,最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对翻译行为实施监督管理,严把翻译质量关。而要实现对翻译行为的监督管理,最根本的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翻译行业;建立翻译监管机构对译文进行审核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误译的产生;而译者标准的建立,将使得那些不合格的译者无法进入翻译领域。最后,误译的纠正还需要全民的参与。如果此项研究能够引起政府的注意,且政府能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我相信误译泛滥的局面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就算该研究没能引起政府的注意,那它起码能解释为何误译会在中国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