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形成《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规范方案》,并开展指南适用性调查评价该方案的临床适用性,为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规范性诊疗提供依据与方向。
方法:
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分析,总结归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内容以建立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信息库,并基于文献数据,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其证候分布规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其用药规律。
2.在文献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定性访谈的方法,参照共识指南的框架结构,形成《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规范方案》初稿。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对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3.以《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规范方案》修改稿为研究目标,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研究场所,通过填写《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适用性调查问卷》分析临床医师对该方案的认知和应用情况以评价其临床适用性。
结果:
1.共纳入文献1584篇,其中证候类研究177篇,用药类研究1177篇,针灸类研究204篇、饮食调护类研究50篇、心理调护类研究76篇、专家共识与诊疗指南6篇。经统计分析,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证型为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亏虚证、脾胃阳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热证,病位在胃,与脾、肝密切相关,常见病性类证素为气虚、热、湿、阴虚、瘀、阳虚、气滞。在证型分布上,岭南地区比全国其他地区更多见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虚湿热证。岭南地区以虚证居多,全国其他地区以实证居多。在病位类证素分布上,岭南地区比全国其他地区更多见脾病位证素。在病性类证素上,岭南地区比全国其他地区更多见气虚、湿证素。岭南地区中药处方185个,共包含中药180味,药物出现频率≥10%的中药共34味。经过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为10%、15%、20%,置信度为0.6的条件下,岭南地区中药处方的核心用药组合分别为187、60、24个,药物间关联规则分别为261、72、27条。
2.共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参加第一轮咨询的专家有11位,专家积极系数为84.6%,权威系数为0.95,各条目同意性及重要程度得分均值均大于4,等级和均大于44,变异系数均小于0.25,协调系数均为0.184,显著性检验P<0.05。参加第二轮咨询的专家有12位,专家积极系数为100%,权威系数为0.94,各条目同意性及重要程度得分均值均大于4,等级和均大于48,不重要百分比均为0%,变异系数均小于0.20,协调系数分别为为0.139和0.137,显著性检验P<0.05。各轮专家均有较好的地域代表性、学科代表性、权威性。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确定方案内容包括:术语和定义、西医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处方用药、针灸治疗、饮食调护、心理治疗、疗效评定。
3.参加适用性评价的临床医生共10人。方案使用率为50%,熟悉率为100%,适用范围、使用的术语、诊断要点评价“好”的比例为100%,辨证论治相关内容(证候分类、治则合理性、组方合理性、用药合理性)评价“好”的比例为30%-50%,“中”的比例较高。其他治法、调摄与预防评分分别为40%和80%。方案与相关指南内容配套性、内容的合理性和完整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与本单位诊疗常规水平比较、与重点学科、专科诊疗方案水平比较、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简便性评分为“好”的比列较高,为60%-100%。与相关指南内容协调性、与最新临床科研成果水平比较、指南临床应用的疗效、指南诊疗方案的经济性、在规范医疗管理和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作用“中”的比列较高,为70%-100%。与本单位专家诊疗经验水平比较“好”与“中”的比例相当。
结论:
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核心病机为以脾气虚为本,热毒、湿阻、瘀血、气滞、阴虚为标,治疗时需以益气健脾为根本大法,辅以清热解毒、行气化湿、活血化瘀、养阴益胃等法。参与德尔菲法的专家有较好的地域代表性、权威性,《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规范方案》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形成《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规范方案》,并开展指南适用性调查评价该方案的临床适用性,为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规范性诊疗提供依据与方向。
方法:
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分析,总结归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内容以建立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信息库,并基于文献数据,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其证候分布规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其用药规律。
2.在文献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定性访谈的方法,参照共识指南的框架结构,形成《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规范方案》初稿。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对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3.以《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规范方案》修改稿为研究目标,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研究场所,通过填写《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适用性调查问卷》分析临床医师对该方案的认知和应用情况以评价其临床适用性。
结果:
1.共纳入文献1584篇,其中证候类研究177篇,用药类研究1177篇,针灸类研究204篇、饮食调护类研究50篇、心理调护类研究76篇、专家共识与诊疗指南6篇。经统计分析,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证型为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亏虚证、脾胃阳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热证,病位在胃,与脾、肝密切相关,常见病性类证素为气虚、热、湿、阴虚、瘀、阳虚、气滞。在证型分布上,岭南地区比全国其他地区更多见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虚湿热证。岭南地区以虚证居多,全国其他地区以实证居多。在病位类证素分布上,岭南地区比全国其他地区更多见脾病位证素。在病性类证素上,岭南地区比全国其他地区更多见气虚、湿证素。岭南地区中药处方185个,共包含中药180味,药物出现频率≥10%的中药共34味。经过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为10%、15%、20%,置信度为0.6的条件下,岭南地区中药处方的核心用药组合分别为187、60、24个,药物间关联规则分别为261、72、27条。
2.共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参加第一轮咨询的专家有11位,专家积极系数为84.6%,权威系数为0.95,各条目同意性及重要程度得分均值均大于4,等级和均大于44,变异系数均小于0.25,协调系数均为0.184,显著性检验P<0.05。参加第二轮咨询的专家有12位,专家积极系数为100%,权威系数为0.94,各条目同意性及重要程度得分均值均大于4,等级和均大于48,不重要百分比均为0%,变异系数均小于0.20,协调系数分别为为0.139和0.137,显著性检验P<0.05。各轮专家均有较好的地域代表性、学科代表性、权威性。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确定方案内容包括:术语和定义、西医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处方用药、针灸治疗、饮食调护、心理治疗、疗效评定。
3.参加适用性评价的临床医生共10人。方案使用率为50%,熟悉率为100%,适用范围、使用的术语、诊断要点评价“好”的比例为100%,辨证论治相关内容(证候分类、治则合理性、组方合理性、用药合理性)评价“好”的比例为30%-50%,“中”的比例较高。其他治法、调摄与预防评分分别为40%和80%。方案与相关指南内容配套性、内容的合理性和完整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与本单位诊疗常规水平比较、与重点学科、专科诊疗方案水平比较、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简便性评分为“好”的比列较高,为60%-100%。与相关指南内容协调性、与最新临床科研成果水平比较、指南临床应用的疗效、指南诊疗方案的经济性、在规范医疗管理和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作用“中”的比列较高,为70%-100%。与本单位专家诊疗经验水平比较“好”与“中”的比例相当。
结论:
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核心病机为以脾气虚为本,热毒、湿阻、瘀血、气滞、阴虚为标,治疗时需以益气健脾为根本大法,辅以清热解毒、行气化湿、活血化瘀、养阴益胃等法。参与德尔菲法的专家有较好的地域代表性、权威性,《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规范方案》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