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海马神经元网络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ear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马作为参与记忆过程的神经结构,它的生物学功能参与人体的学习,记忆及情绪反应等生理活动,是大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外离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网络可以作为初级的神经网络研究模型,和单独的神经元细胞相比,它具有网络结构,而且也具备了脑片和脑的高度自组织特性,因此是神经网络功能研究的最佳模型。微流控芯片能够在几微米至几百微米尺寸下实现细胞在可控环境下的培养和生长,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体外构建海马神经元网络是一个新的应用。本文通过设计网络化图案的微流控芯片,探索3D微通道中海马神经元的生长及神经元网络的生物学功能。
  本文从设计微流控芯片、构建海马神经元网络和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前期针对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芯片图案、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适于不同材料的加工方法进行了对比,随后在微流控芯片上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并且与常规玻片培养技术进行形态学对比。继而将膜片钳技术应用于体外构建的海马神经元微流控芯片,对海马神经元网络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研究。最后比较了体外构建的神经元网络中海马神经元生长发育与常规2D培养的异同,对3D培养的神经元突起进行了定量分析及统计学比较,并且观察在不同芯片条件下的异同。
  在芯片实物方面,本文综合的介绍了制备微流控芯片的材料、方法和流程,在制备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芯片材料的选择、易用性、制备效率等问题。依据神经元细胞的特异性结构初步设讨‘为网络化图案,并对网络图案的单元结构十字型3D微通道进行了制备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实际测量尺寸与设计尺寸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对于细胞培养没有影响,可正常用来培养海马神经元。在此基础上完成神经元网络微流控芯片的加工:芯片尺寸为10×10×5mm,芯片结构涵盖了细胞进液、出液和培养的部分。其中细胞培养微通道为10×10微阵列网络图案,微通道宽度和深度分别为100μm和40μm。
  在海马神经元网络构建方面,摸索适用于构建神经元网络的最佳密度以获得高质量的离体神经元网络。从不同种植密度中筛选出接种1×105cells/mL的神经元细胞作为进一步的观察,光学显微镜下隔天观测细胞的形态及神经元网络生长状态。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完成一周后海马神经元网络结构3D培养和2D培养的形()的观察并比较。结果表明:3D微通道内的神经元细胞结构完整,发育成熟,海马神经元突起沿着3D微通道方向延伸,交错连接,形成网络结构,表明海马神经元网络体外构建成功;而且最终确定一个芯片上种植5000-6000个海马神经元细胞更有利于膜片钳技术的应用。
  在神经元网络的生物学功能探索方面,我们应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微流控芯片上海马神经元单细胞的电生理信号,即胞内记录。我们随机选取芯片的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离子通道刺激条件进行观察,同时又进行了膜突触后电位的探测。结果表明:3D微通道里的单个海马神经元细胞均具有钠电位、钾电位、动作电位和自发电位,表明神经元细胞具有良好活性;不同区域的海马神经元之间均有突触后电位信号,这表明细胞和细胞之间可以自发产生电信号传递,表明体外构建的神经元网络具有基本的生物学功能。后又对比采用MEA微电极检测系统完成神经元网络电生理的检测结果,结果表明:神经元网络具有单通道和多通道的自发放电信号,并呈持续爆发、交替发放、单个峰电位连续发放几种不同的模式出现,这一结果不但充分证明了膜片钳技术应用的可行性而且可以看出神经元网络活动是神经元之间高度协同有序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无序的、混乱的电活动,从而证实了体外构建的神经元网络具有稳定的生物学功能。
  在神经元突起的定量分析中,通过Image J软件对免疫荧光图像中神经元突起进行自动追踪和长度分析。在实验中以体外传统2D培养方法为参照,比较体外2D和3D培养条件下不同培养时间的海马神经元突起长度的异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神经元突起长度。结果显示:3天后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5天后和7天后3D培养的神经元突起长度比2D培养的较短,有统计学差异,说明3D微通道对神经元细胞生长有一定的局限作用,使其生长较慢。随后,比较了3天后不同材料PMMA及不同宽度十字微通道对神经元突起的影响,发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以此为基础,可为以后芯片的改进及培养条件的探究提供了参照依据。
其他文献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医学成像技术。CT可以很好的实现椎体骨折和不稳定损伤检测,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由于腰椎承受了身体大多数的力量,在遭遇较强外力时容易造成压缩性骨折。在临床诊断中,初期和中期的压缩性骨折在椎骨形态上形变较小,大多数情况医生会出现误诊以至于加重骨折程度,因此需要十分精确的分割结果才能更好的辅助医生进行诊断。但是临床中的手动分割耗时耗力且不同的医生分割的结果不同
目的:通过构建肠黏膜免疫紊乱的肠-视网膜神经损伤模型,明确肠黏膜免疫紊乱引起的视网膜损伤表型,以及Microglia/Macrophage在免疫-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Steaps对Microglia/Macrophage功能的影响,从而揭示Steaps调控的Microglia/Macrophage在肠-视网膜损伤中的免疫调节机制,为肠脑轴相关疾病的免疫机制探索提供参考。  方法:构建DS
一直以来,扫描时间过长是制约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快速磁共振成像(fast MRI)是磁共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多线圈阵列的并行磁共振成像方法和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快速磁共振成像方法是fast MRI这一领域的两大重要阶段。近几年,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神经网络成为快速磁共振成像领域新的突破。然而,目前基于深度
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医学图像在肺部、脑部疾病的临床检测、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普及。现阶段临床中每天都可以产生海量的医学图像,阅读大量医学图像并对图像内容进行精准的判断,会大大增加医生的负担,严重降低工作效率,给临床应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利用基于计算机的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自动提取肺部、脑部结构并对其展开定性、定量或多时相的分析可为肺部、脑部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无侵入、可重复的诊断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c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性退行性疾病,主要的病理表现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protein,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以及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引起的炎症反应。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目前认为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是最重要的发病机制。该假说认为,Aβ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下简称妊高病)是妊娠期特有,妊娠与高血压并存的一组疾病,其发病率约为5%-12%。该疾病严重危害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妊高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尚不明确,目前单一的预测方法不能对该病做出准确的预测,应采用多项指标联合的综合性预测。并且现今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普遍集中在探索孕早、中期相关检测参数的改变,前瞻性的预测妊高病。但这些预测方法都是基于某一特定时间下的生理、病
miRNA是一类由18-25个核苷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小RNA。研究发现,miRNA大量参与正常与病理状态下的生理活动,包括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和功能。研究显示,miR-106b促进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但miR-106b是否参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目前尚不清楚。我们发现miR-106b在增殖的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分化后的细胞。我们使用miR-106bin
学位
可降解血管支架具有完全可吸收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避免了永久性支架易导致血管再狭窄、药物洗脱支架面临晚期血栓等的问题,引领了介入治疗领域的“第四代”革新。然而,可降解支架服役过程中支撑性能严重不足,使可降解支架尚未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探讨提升传统支架支撑性能的新型支架结构设计方案,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和在体动物实验,对可降解支架的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可降解支架的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 target ofrapamycin,mTOR)属于P13K相关的激酶家族,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参与调节细胞生长、细胞周期进程、蛋白质合成与降解、膜蛋白转运、蛋白激酶C信号传导等生命活动。mTOR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Akt/TSC1-TSC2/Rheb/mTOR信号通路以及LKB1/AMPK/TSC/mTOR等信号通路调节靶蛋
学位
可降解锌合金支架在支撑性能和抗疲劳等力学方面有待深入研究。本课题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一种可降解锌合金支架经历压握、扩张、回弹以及血流脉动压至降解完成的整个过程中的支撑性能和疲劳力学问题,探讨影响支架支撑效果的重要因素和作用规律。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比理想简单化几何形态的狭窄血管(模型1)和三维重建真实几何形态狭窄血管(模型2)中支架植入扩张过程的支撑效果,探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