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及安全模式——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与应用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dla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非凡的水土治理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黄土土质的疏松,风力强劲,暴雨频骤,新构造运动活跃,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生存不断地利用、改造及抗争,加剧了生态环境脆弱,使得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落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加快,加之国家1999年来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广泛实施,使得黄土高原的人居环境正面临其重要的发展变化时期。规划设计领域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乡村环境建设,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活动功能需求的同时,又面临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论文以景观学理念为出发点,以人居环境生态安全为目标,应用景观格局的分析方法,在黄土高原村镇聚落、农业和自然环境所构成的镇域尺度上,以小流域自然土地空间的范围为对象,进行景观调查和分析,分析不同类型人居环境土地空间中,各种景观要素在土地空间的构成特征及其演进,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判断其景观格局的安全意义及内容,建构不同类型人居生态环境的安全模式,探讨黄土高原人居环境景观生态安全的评价理论体系,为土地空间的人居生活品质和生态安全,在规划设计在提供一种理论支持,以及规划原则和对策。 论文首次建构以小流域土地空间单元为核心的“黄土高原人居生态单元”的科学理论模型,提出黄土高原人居生态单元模型构成的三个系统,即人居建设系统、人居支持系统和自然支撑系统。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山地型”小流域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基础,依据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及村镇聚落的分布特征,根据案例调查和分析成果,针对单元土地空间的景观格局构成中不同土地生态功能类型,建立并论证了“川道型”和“台塬型”人居环境生态单元的科学依据和划分方法;通过三种典型单元模型在生态、经济和文化互相协同的安全模式的性质及其特征,提出山地生态环抱先决型、川道人居生态串珠型和台塬人居岛状生态环绕型的三种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单元类型安全模式;通过各类型人居环境景观生态单元的安全描述和评价的理论框架,及其影响人居环境景观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居环境影响指标,自然资源环境支撑指标,社会经济保障指标,技术保障指标四个方面。论文最后探讨黄土高原人居环境土地空间综合规划设计的生态整合思路,对黄土高原土地空间的人居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原则、对策和方法。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代号50008013)
其他文献
城市化进程在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随着休闲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以及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休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城市休闲空间作为承载城市休闲行为的
本研究从现代都市环境中历史建筑周边空间面临的问题出发,首次提出“历史建筑场”的概念,旨在探索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空间环境的整体性设计方法,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周边空间环境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作为我国长期的战略决策提出。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城乡生态环境都面临巨大危境。农村的建设发展需要改变原有自发式的建设发展。在建立和探索新的发展模
社区是组成城市的基础单元,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基本点之一。而地处城市化矛盾较为集中的城市边缘区的社区,它的发展更是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城
随着社会进步,机动交通在城市中的地位日渐高于步行交通,它虽便捷却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除了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机动交通还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街道步行空间的环境质量,行人的
西安作为我国首批评定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底蕴深厚。小雁塔历史片区位于西安市文物古迹遗产丰富的碑林区的中心地带。片区内的荐福寺小雁塔在1961年便成为国务院公
当前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传统物质形态造成的巨大破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作为一种已经存在的现象,人们应当如何理解和解释它?是一味地指责和排斥,还是冷静地分析并找到解决
学位
城市公共配套设施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载体,更是广大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面对市场经济下高速城市化的趋势,公共配套设施的自身特点和外部需求都发生了相应变化,使得原
从古至今,水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元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水性。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的形象窗口,也是城市中容易聚集人气的重要休闲场所之一。当前对滨水区的开发己经成为我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从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形过渡。面对我国开放以来积累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确立的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