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国际分工从产业间、产业内向产品内分工发展。国际生产网络成为全球一体化生产的重要特征。国际生产网络下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分布在不同国家,跨国公司把非核心业务逐步外包给其他国家。上述景象成为中国外贸企业从事国际经营所面临的现实宏观背景。
贸易商功能转型的外部因为是国际经济宏观背景发生变化。论文阐明了国际生产网络的成因与发展。国际生产网络带动了国际外包的深入发展,而吸收国际外包的重要因素是外包承接国国内承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是承接国可能提供的重要生产者服务。本文认为,国际分工的演进趋势表明,分工日趋细化和专业化,贸易商的核心功能也是服务,传统贸易商的服务功能仅仅是贸易中介,功能单一,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迫切需要改变。国际分工演进使得服务日益丰富、专业化。生产者服务产业的繁荣发展给传统贸易商功能转型提出了压力也提供了广阔了空间。
贸易商产生的因为是分工,所以对贸易商功能转型的研究也应从分工着手。论文首先应用分工专业化、交易成本、委托代理等微观理论梳理了贸易商产生的根源及其价值。贸易商功能转型的根源在于贸易商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变化,论文阐述了外贸企业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优势变迁。贸易商功能转型必须落实在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因此,论文应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分析阐述贸易商的核心能力,并分析了中国外贸企业核心能力与供值链管理者要求的差距。
贸易商功能转型不仅有其理论基础和宏观背景,而且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丰富的实践。通过考察世界贸易发展史中的贸易商和当代贸易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论文挖掘了贸易商转型的轨迹和规律,研究了世界贸易商转型发展对中国外贸企业功能转型带来的启示。
中国外贸企业的历史变革,特别是近年来全球化背景下外贸体制改革给中国外贸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论文把握了中国外贸企业优势变迁的历史主线。本文认为,在当前国际生产一体化条件下,中国外贸企业竞争优势迫切需要重构,转向供应链管理者是外贸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其功能转型的重要目标;外贸企业以自身网络优势为基础按照供应链管理的要求积极谋求重构,能够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根据中国外贸企业转型的实践,本文抽象概括出三种基本转型模式,即产业附加值提升型供应链管理、外国企业外包型供应链管理、外资企业配套型供应链管理和一种综合模式,即跨国公司模式。
在理清外贸企业向供应链管理者转型模式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供应链管理提升的基本途径。即从代工到研发、从区域供应链管理者到全球供应链管理者是外贸企业转型方向的两个具体目标。
中国外贸企业功能转型的绩效首先表现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快速发展和结构的不断优化,论文用宏观数据资料来反映中国外贸企业功能转型的整体绩效。通过对利丰和粤纺两个典型企业转型绩效的深入剖析,验证了理论部分关于外贸企业转型模式、路径的论述。基于对江苏地区外贸企业功能转型的绩效调查,论文分别研究了大型外贸企业和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的绩效。
为推动中国外贸企业成功向供应链管理者转型,不仅微观企业主体要有一系列战略和策略,政府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特有作用,所以论文最后提出了政府扶持外贸企业转型的具体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