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趋向动词“过来/过去”的认知语义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8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复合趋向动词“过来”、“过去”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旨在寻求其认知根源,探求语义关联性,分析动词小类及其与“过来”、“过去”搭配的对称与不对称情况,从而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对动词。 第一章简要介绍以往研究的情况和目前研究的不足,说明本文的选题价值、研究思路、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结合人的身体经验分析“过来”、“过去”的空间方位,得出“动词+过来/过去”的水平位移图式。“过来/过去”的路径一致,但对立足点的选择造成了两者语义的不同。立足点可以采用说话人或叙述者的视角,也可采用叙述对象的视角。“来”的基本含义趋近说话人,引申为向着积极的状态变化:“去”的基本含义背离说话人,引申向着消极的状态变化。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了图式的构成要素:施动者、被动者、作用力、作用结果及各要素从空间到生理、心理,以及从空间到其它领域的隐喻扩展。 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过来”、“过去”语义类别及其搭配动词小类的分析。 “过来”表示实体趋近立足点在不同层面上的移动,主要类别及其搭配的动词小类为:(1)过来1:实体在物理空间层面趋近于立足点移动,搭配位移/非位移类动词;(2)过来2:实体在生理/心理层面从消极向积极变化,搭配“醒活类”动词及“反省类”动词;(3)过来3:实体领属权在领属层面趋近立足点移动,搭配“买夺类”动词;(4)过来4:实体价值观在价值层面朝有利的立足点移动,搭配“纠改类”动词;(5)过来5:实体数量上从初始状态向完成状态变化,搭配“涉物类双价”动词:(6)过来6:实体朝立足点方向在时间上的变化,搭配“熬挺类”动词。 “过去”表示实体背离立足点在不同层面上的移动,主要类别及其搭配的动词小类为:(1)过去1:实体在空间层面背离立足点移动,搭配位移/非位移类动词;(2)过去2:实体在生理/心理层面从积极向消极变化,搭配“昏晕类”动词;(3)过去3:实体领属权在领属层面背离立足点移动,搭配“抢夺类”动词;(4)过去4:实体背离立足点在性质上向参照基点移动,搭配“压盖类”动词;(5)过去5:实体背离立足点在时间上的变化,搭配“熬挺类”动词与“瞒骗类”动词。 第七章说明并解释了动词搭配“过来/过去”的对称及不对称情况。 对称现象出现在物理层面、领属层面和时间层面,表示趋近的搭配“过来”,表示背离的搭配“过去”。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为:1)生理/心理层面有“醒过来”、“死过去”,但没有“醒过去”、“死过来”;2)价值层面朝有利的立足点移动,一般只搭配“过来”;3)数量层面从初始状态向完成状态变化只搭配“过来”;4)性质层面背离立足点向参照点移动只搭配“过去”。 当然,由于时间限制和自身认识的限制,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未能考察形容词与“过来/过去”的搭配情况;未能从历时角度考察“过来/过去”的语义变化;未能将理论与实际教学结合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公共场所社会用字是城市的“脸面”,是“窗口”,公共场所社会用字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象。内蒙古集宁区位于我国的中西部,是东西,南北主要铁路线的交汇点,是西部大开发的
本文从三个平面理论出发,较全面地考察了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有)”的语义、句法及语用特征。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结构以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她以作品中所包含的炽烈的情爱、深沉的母爱和人道主义的博爱而打动了读者并且享誉世界,在她的诗歌中,有很大一部
从已公布的糙皮侧耳基因组信息入手,用全局比对法计算两个不同单核之间基因序列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与基因序列的保守性有关。通过对保守和不保守的基因集合进行功能富集分析
以武汉火车站为应用背景,通过充分利用沸石粉在混凝土中的固有特性为切入点,并针对高速铁路桥梁用自密实混凝土的检测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最终配制出自密实饰面清水混凝土,并在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花心血最多、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也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及深刻的寓意早早便引起了评论家们的注意,而在各种评论
本文介绍了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并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策略,其中包括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交互式、考察式教学模式,希望能够
基于地质勘查资料,首先运用赤平极射投影方法定性评价了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安装间的稳定性,表明其边墙、端墙和顶拱存在局部失稳问题;然后利用块体理论,将块体分为定位块体、半
本文以北京籍作家王朔《空中小姐》作为主要分析文本,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了句末助词“了2”在记叙性语篇中的分布特点和语篇功能。由于“了2”在句中的分布(是否有后续小句)有位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