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民间故事中人物诞生原型的比较 ——以石生和申子为中心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学是一门以风俗习惯、传说、民间故事、歌曲、生活工具和房屋等民俗资料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研究梳理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的历史变化,并以此解释当今社会生活文化现象的学问。众所周知,从远古时代传承下来的有形和无形民俗资料中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因此,无论其篇幅和规模大小,以书面形式保存下来的民间传说都可以作为民俗研究的对象。本文所基于的“原型”(或元型)理论是由心理学者荣格提出,在学术上被称为“集体无意识”或“集体潜意识”。原型是人类在长期心理积累中没有直接感受到的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并以潜在无意识进入创造过程。由于必须外化这些原型,因此它们首先表现为原始图腾,然后进而表现为民间故事图像。换言之,无意识(原型)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内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被激活并转化为艺术意象。这些原型之所以得以传承,其主要原因概缘于其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 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原型”理论,在考察中日民间故事中人物 诞生的基础上,厘清中日典型性原型的诞生脉络,并结合两国的地理环境,探讨各自原型出现的缘由。通过研究得知,首先,在中国,例如孙悟空,启和吕布, 以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人物,均起源于“石生”原型。而之于日本的“申子”,包含一寸法师和花世姬等在内,《御伽草子》中涉及到“申子”原型的作品多达七十余篇。但是,这两种原型并不是中国和日本各自所独有的,相比于日本,中国也有“申子”,反之相比于中国,日本也有“石生”,亦即二者既同且异。只是日本的“石生”和中国的“申子”数量太少,难以构成典型性特征。由此也可以认为中国的“石生”和日本的“申子”分别构成了各国具有典型性的诞生原型。其次,结合中日两国地理环境,考察“石生”和“申子”的思想起源 后,了解到中国的“石生”源于中华民族的“石头崇拜”,而“石头崇拜”又缘于石头具有灵性、生殖功能和保护功能这种信仰。相比之下,日本的“申子”则 是“子宝信仰”和外国佛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本文构成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在序论部分,介绍了“石生”和“申子”有关的先行研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视点。第二章以孙悟空、启、一寸法师、花世姬的诞生为线索,引出中国的“石生”和日本的“申子”的全貌。第三章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结合中日地理条件,明确了在中国的“石崇拜”、日本的“子宝思想”和外来佛教思想的影响下,“石生”和“申子”诞生原型是两国地理环境下的必然产物。最后,在整理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其他文献
随机过程模型是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由于随机过程具有马氏性、独立性等重要特征因此对于准确的构建金融违约风险模型,在极端值及不完全数据下减少在刻划金融市场宏观稳定性强度参数指标的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本文在一般强度违约参数模型的传染项因素中加入了违约累积次数的衰减性影响,降低了模型过度敏感的特征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使得模型在面对极端值或者尖峰厚尾分布的条件下对于平均违约到
协调个体与他人共同行动的能力对我们个人和任务的成功至关重要,成功的人际互动需要在特定背景下双方对相关信息的共同理解。而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互动常常会受到情绪、人际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往研究已经发现不同类型的人际情境对联合行动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然而关于个体内外相互依赖与否是不是影响联合任务表征的决定因素在前人表述中暂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在人际情境对被试共同表征的影响机制研究上尚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
近年来,社会化进程逐步加快,使得城市基层治理受到重视,进而对社区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强。这使得社区所承担的功能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多,即包括着满足居民需求、丰富居民生活、促进邻里和谐等各方面,也就是说,社区是由生活在某个地理区域的人组成的社交生活社区。随着对社区重视程度的提高,社区治理也越发重要,然而对于社区治理不能光靠政府进行,还要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因此,社区社会组织便应运而生。在当前大力开展社区
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主要靠高投资拉动的粗放增长模式,投资在“量”上的积累并不能支持经济持续增长,我们更应关注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而金融的发展可以为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我们在关注金融总体规模的发展同时,不应忽视金融结构的改善,因此研究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界定资本、资本配置效率等主要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有关金融发展及金融结构的理论,阐述了两者对资本配置
随着技术水平地不断进步,各大产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尝试将不同的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以期改善传统教学的效果。近些年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如何利用技术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如何利用技术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教学?”就成为了两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本研究基于CTCL研究范式,以高中信息科技“字符编码”内容为例,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1.基于C
2018中国.成都国际女子坐式排球超级六强赛是在成都市温江区举办的一次大型体育赛事。由于参赛队伍来自六个不同国家,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因此需要口译人员来促进交流。由于将释意理论运用到体育赛事陪同口译中的研究并不多,故笔者对于浅析该领域颇感兴趣。释意理论强调口译的交际意义,这与本次比赛陪同口译的目的非常契合,对文中案例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笔者选择释意论作为论文的理论支撑。为了进行细致的研究,作
在理论层面上休闲理念与冀南传统村落农耕文化一脉相承,以休闲理念对传统村落的改造与冀南传统村落保护性利用理念相吻合,村落休闲理念是国内休闲体系的延伸。在实践层面上休闲理念下冀南传统村落保护性改造有利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冀南传统村落活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当地休闲产业的完善和当地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以休闲理念进行传统村落保护性改造是国内休闲旅游产业的重要延伸。通过现场勘查、文献资料查阅、村民口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经常说我们中华民族素以诚信立足于天下,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时常忽略了诚信的存在,个体也表现为缺乏诚信品质,失信严重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人们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心理损害;再者在经济交往中,人们由于过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就极易损害诚信的规则,致使社会存在着诸多知行脱节的现象,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群体——道德失语症患者,道德失语症患者
“远雷四部曲”是作家立松和平历时二十年,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的自然、社会、心理的变迁,并结合自身体验创作的系列作品。作品以宇都宫市郊外农村地区为舞台,通过农民满夫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日本农村地区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20年间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关于立松和平的研究现状,总体来说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中国方面对于立松和平及其作品缺乏关注。相关的译介很少,研究也尚处于起步状态
本论文通过笔者在准备毕业音乐会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几个“不到位”问题,以声乐演唱中作品处理的重难点分析及个人学习体会为基础,从声乐演唱的气息运用、咬字吐字、形象塑造、表演风格几个方面着手,结合四首音乐会作品中所出现的问题及针对纠正该问题所进行的解决办法,基于如何正确演唱并把握音乐会整体演唱风格特点,通过声乐演唱中的“不到位”问题对声乐作品的影响分析与如何“到位”的方法,进行科学有效地探究总结,阐述了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