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隔热细菌纤维素基气凝胶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隔热材料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民用、工业等诸多领域可起到防护及节能减排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隔热材料种类繁多,其中高度多孔的纳米气凝胶材料是最具前景的“超级隔热材料”。但是传统无机气凝胶材料脆性较大且易破碎,极大的限制了其在高性能隔热领域的应用。新一代纤维素气凝胶材料具有柔韧性好、密度和固态热导率低等优势,原料来源广泛且可再生和降解,在高性能柔性隔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有机纤维素纳米骨架强度较弱,目前所制备的纤维素气凝胶材料力学性能不足,受力情况下结构容易坍塌。另外纤维素气凝胶具有亲水性,严重影响其在高湿度环境下的隔热稳定性。提高纤维素气凝胶力学性能和隔热性能成为柔性隔热领域的重要目标。本论文针对纤维素气凝胶在柔性隔热领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细菌纤维素(BC)为基体,发挥BC天然纳米纤维的高柔韧性、高结晶度和高分子量的优势,选择性的结合硅纳米材料,通过分子设计、界面调控和结构组装,设计构筑了复合网络、桥连结构和取向孔等微观结构,获得了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隔热性能的BC基柔性气凝胶隔热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兼具高弹性和高疏水性为目标,设计制备了聚硅烷包覆纳米复合纤维气凝胶,不同湿度环境下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基于纯纤维素气凝胶回弹性差孔结构易坍塌和在高湿度环境下吸湿导致隔热性能下降的问题,采用天然细菌纤维素(BC)纳米纤维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为原料,通过冷冻诱导组装和干燥驱动矿化过程,促使MTMS硅溶胶缩聚,形成聚甲基倍半硅氧烷(PMSQ)纳米包覆层紧密包裹在BC纳米纤维表面并形成稳定的交联点,获得了超弹超疏水的BC-PMSQ纳米复合纤维气凝胶。结果表明纳米复合纤维气凝胶具有多尺度结构:1)在微米尺度,胞状大孔结构和缠结的纳米纤维孔壁可以有效耗散内应力;2)在纳米尺度,PMSQ包裹在有机BC纳米纤维表面获得了软且强的复合纤维骨架单元,且PMSQ作为纳米纤维间的强交联点可以起到稳定纳米纤维网络结构的作用;3)在分子尺度,PMSQ表面大量的Si-CH3基团具有回弹效应。这一多尺度结构赋予了纳米复合纤维气凝胶优异的回弹性能,当密度为5.74mg cm-3,PMSQ质量分数为50.6%,纳米复合纤维气凝胶回复弹性形变高达99%,经过一万次(压缩应变60%)疲劳循环压缩,残余应变小于5%,且在-196~200 oC宽温度范围内都具有稳定的弹性性能;由于高度开孔的结构(孔隙率为99.59%)和纳米复合纤维结构表面大量的疏水Si-CH3,BC-PMSQ具有超疏水特性,水接触角高达167.5°;油水分离实验和循环吸油实验进一步证明BC-PMSQ纳米复合纤维气凝胶高孔隙率、低密度、超疏水和超弹性特征;由于高度多孔和超疏水特征,当湿度从30%增加到90%,BC-PMSQ热导率值变化范围为29.26~29.64 m W m-1 K-1,保持稳定。表明即使在高湿度环境下,纳米复合纤维气凝胶依然具有稳定的隔热性能。2、以兼具高柔韧性和高隔热性能为目标,设计制备双网络气凝胶,集成导电层,赋予材料隔热-电热一体化功能为了进一步降低纤维素气凝胶的热导率值提高其隔热性能并保持纤维素气凝胶本身的柔韧性,将硬且脆的介孔硅网络引入软且韧的天然BC纳米纤维网络结构中,通过跨尺度“软-硬”协同结构设计,获得具有高柔韧性和高绝热性的纤维素-硅双网络气凝胶材料。多尺度“软-硬”协同构筑策略如下:1)分子尺度上,采用低交联密度硅源MTMS增加硅网络的韧性;2)纳米尺度上,利用BC纳米纤维网络表面大量的羟基作为活性反应位点,通过溶胶凝胶法原位支持PMSQ纳米颗粒的成核和生长,进一步形成介孔团簇网络,利用纤维素纳米纤维和硅网络界面间的强相互作用确保材料的机械完整性;3)微米尺度上,通过BC纳米纤维桥联双网络结构实现复合材料的高孔性和柔韧性,进一步通过调节“软-硬”双组份含量调控和优化材料微观结构,获得了可以任意卷绕的高柔韧性和高绝热性双网络气凝胶。研究表明,当双网络气凝胶中PMSQ含量达87.1%(百分含量和浓度均指质量分数),大孔纳米纤维网络中形成介孔硅网络,所得气凝胶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分别高达93.6%和660 m~2 g-1;多尺度“软-硬”协同构筑策略赋予了双网络气凝胶优异的力学性能。双网络气凝胶拉伸断裂强度为1.5 MPa,可支撑起高于其本身质量4个数量级的拉伸载荷。弯曲实验证明双网络气凝胶可经受如弯折、卷绕和打结等大的弯曲应变而不发生破裂,并可以任意裁剪;由于介孔网络结构和低密度(0.09 g cm-3)的特征,双网络气凝胶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热导率低至15.3m W m-1 K-1,低于空气的热导率值(23 m W m-1 K-1)。进一步,基于实际应用中自动产热的需求,通过喷雾-沉积-干燥的方法在双网络气凝胶表面沉积了纳米炭黑粒子导电层,获得了电热与隔热一体化的柔性双模式热器件。热红外温度监测结果表明,接入低电压电路后(6~22 V),电热面和隔热面形成大的绝对温差(5~44 oC),电热面可根据应用环境要求调控加热温度,隔热面可进一步防止热量损耗。这一双模式热器件可以作为热防护材料在极端寒冷环境中使用,提高人体保暖舒适性。3、以扩大纤维素气凝胶宏观应用形式为目标,实现了高强度柔性纤维素气凝胶纤维的连续化制备,并初步研究其隔热性能为进一步提升纤维素气凝胶的柔性,拓宽其在柔性隔热可穿戴领域的应用,将高分子量BC溶解,采用湿法纺丝的方法和冷冻干燥技术除去溶剂实现了高强度柔性BC气凝胶纤维的连续化制备。利用原生湿态BC纳米纤维上的羟基具有高可及性和容易被含水溶剂渗透的特点,将高分子量原生湿态BC低温溶解于碱复合溶剂;偏光显微镜、13C核磁共振波谱和流变测试结果表明,在-15 oC低温条件下,7%Na OH/7%尿素/6%硫脲水溶液体系对原生湿态BC的溶解浓度高达3%;BC溶液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特征。浓度为1.5%、2.0%和2.5%的BC溶液在5~90 oC温度范围内相对稳定,而浓度为3.0%的BC溶液在温度高于50 oC时会发生微相分离和凝胶化。综合考虑溶液的稳定性和纤维的强度,优选2.5%的BC溶液作为纺丝原液制备BC气凝胶纤维;将纺丝液经垂直喷丝头挤入0.25 mol L-1的稀硫酸凝固浴,利用垂直液流的重力拉伸作用结合后续溶剂置换和冷冻干燥技术获得了高强度柔性BC气凝胶纤维。BC溶解再生成气凝胶纤维过程中,由纤维素I晶型结构转变为纤维素II晶型结构,未发生衍生化;微观形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气凝胶纤维具有明显的取向孔结构,气凝胶纤维比表面积高达192 m~2 g-1;得益于高分子量BC骨架、再生BC分子链内和分子链间强的氢键相互作用以及取向孔结构,BC气凝胶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断裂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高达9.36±1.68 MPa和176±17.55 MPa,如0.4 mg的气凝胶纤维可以支撑高于其本身质量5×10~4倍的重物;红外热成像测试结果表明高度多孔的BC气凝胶纤维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手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在技术的道路上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地质行业里,传统地质野外工作中的"GPS+纸介质地图"结合"掌上地图及实时定位"以趋于常规化,以传统地质工作中增加现有发展的信息技术,可在以后的地质野外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开发新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意识也越来越强。针对当前世界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现状,绿色建筑设计成为当前建筑业研究的重点内容。绿色建筑能够节约资源,降低建筑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可以有效减轻环境负荷并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将绿色建筑设计应用于我国建
期刊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公众对于房屋住宅建筑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优化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成为社会公众热议的焦点。但目前我国部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依旧存在前期准备不充分、缺乏协调配合等问题,对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从技术优化的角度出发,对技术优化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技术优化来提高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分析研究如下。
期刊
探讨了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ACHT,LRR,and PYD domains-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抑制剂MCC950对急性胰腺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MCC950组,20只/组。模型组和MCC950组经手术注射5%牛黄胆酸钠制备急性胰腺炎模型,对照组给予假手术并注射生理盐水。建模后对照组和模型组一次性经腹腔
期刊
<正> 前言钢铁表面常因生锈而致腐蚀,结果不但使目前我们所缺乏的黑色金属受到重大的损失,而且更严重的是常因部份配件的损坏,而使整个设备在一定时间内失去工作能力;因此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金属防锈问题有其日益重要的意义。目前防止金属腐蚀的办法虽然很多,然而其基本原理都是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完整无孔的保护层,其中用磷化处理法使钢铁表面生成一层难溶性的磷酸盐薄膜,较用电镀法使钢铁表面覆盖一层另一种防蚀力
期刊
碳酸盐岩油气藏属于世界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以注水、注气为主体开发技术,且以注气稳定重力驱为主。本文以巴西深水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实验等手段,重点研究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重力驱渗流特征和驱油机理,建立注气重力驱采收率预测方法,为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重力驱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基于巴西孔隙型碳酸盐岩高压压汞曲线的分段分形特征,将孔喉区间分成四类(大
学位
本研究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利用新疆主栽粳稻品种‘新稻11号’为材料,设置5种灌溉方式及1种实地氮肥管理模式,探索不同水氮互作模式对其产量、品质和群体结构的影响。产量相关性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和每株穗数与产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在不同水氮互作模式下,相较于对照,产量构成因子中的这两者是实现增产的主要原因。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不同水氮互作模式
期刊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对3个施氮水平下的6个新疆粳稻审定品种8项性状指标进行考查和分析,划分各品种的不同氮效率类型,为氮高效水稻品种的筛选和指标鉴定提供依据。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粳稻品种各性状的相对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就各性状的平均值而言,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在不同施氮水平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就氮效率综合值而言,不同施氮水平间因品种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依
期刊
卷绕是一维结构纺织品(本文统称为纱线)加工过程中必经工艺环节。为保证卷绕纱线张力均匀、卷装成型精准,高质、高效的纱线卷绕系统作业一直是纺织产业所长期追求的。尤其在我国纺织品从产量竞争跃迁到质量竞争的情况下,精密卷绕提升速度遇到了瓶颈,即在纱线精密、高速卷绕时,纱线卷绕系统多耦合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使得纱线卷绕产生动态偏移。由此,本文开展纱线卷绕系统“刚-柔-气”耦合动力学性能研究,旨在较全面系统地来
学位
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可再生清洁能源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作为清洁能源的杰出代表,以其能量转换效率高,零污染排放等优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持续关注。PEMFC中成本占比最高的膜电极(MEA)因使用贵金属铂(Pt)来催化过电位高、动力学过程缓慢的氧还原反应(ORR)而阻碍了其商业化进程。与此同时,商业催化剂Pt/C所使用的载体炭黑在PEMFC长期运行过程中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