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区是以画廊、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为主要文化载体、以绘画、雕塑、影像、音乐等艺术商品的生产、消费、交流为主要功能与城市有良好互动的,为了丰富文化受众的文化需求而存在的区域。它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物质载体。建筑学或城乡规划学使用“文脉”一词,主要描述人居环境中并列空间单元或是重属空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空间生成的现状与历史。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我们在常规的文化语境中关于对继承与创新的历时性描述;二是人居环境在共时状态中的人与空间、人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基于文脉这一概念所建立起的两个价值维度,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维度上,文化因子及其物质载体在时间上相一致,空间上相匹配。而在中国目前创意产业产业不断发展的语境下,探讨艺术区对于地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协调与共生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艺术区的营建,既有基于旧空间的设计改造,也有新空间的重新营造。两者虽在审美与功能的诉求上有异,却在对于文脉主义的语境下其价值取向趋同。在通常意义上看来,旧空间改造似乎更能保留并还原历史的,环境的信息。但笔者本文试图通过两者模式的比较,以较为中立的视角讨论两者基于文脉主义的文化信息的保护、重塑、建构的不同意义和各自优劣。本文的逻辑框架中分为几大部分,首先理论研究,主要包含三点:1、对文脉主义的两个主要价值维度,即历时性与共时性维度进行说明。2、对重庆地域文化因子进行梳理。3、对改造与再造两种模式进行历史的、文本的研究。其次是案例研究:在此三点基础上,对黄桷坪及巴滨一号艺术区进行案例的调研与设计实践的探讨,从而构成本文的实例支撑。最后是基于理论与案例的比较研究:对改造与再造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比较,同样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入手。得出结论。笔者希望通过三个层次,得到当代中国在“现代化”叙事洪流下城市文脉保护与人居环境营建可资借鉴的一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