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重修与农村社会变迁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stone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祠堂及祠堂文化是人们研究中国农村社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祠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与农村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愈演愈烈,乡村人口减少、村落渐渐“终结”的大背景下,与现代城市文化格格不入并且曾经作为“封建残余”而受严厉打击和摧毁的祠堂却在中国部分的农村地区的翻修、重建并出现“繁荣”的现象。农村社区居民为什么还会积极的筹办祠堂的重修与重建?祠堂的重修建对农村社区及居民到底又意味着什么?如何看待祠堂重建、重修的社会现象以及重建后祠堂对居民的影响,对当代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及农村社区整合都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在社会变迁理论视角下,对江西赣南沙村重建翻修祠堂这一集体行动的过程的描述,探索祠堂及祠堂传统文化对当代农村社区的社区整合功能。通过对沙村的实地考察以及村民的无结构式访谈,结合文献资料,本文认为:沙村重建祠堂翻修祠堂并不是一次简单的集体行动,而是转型期农村社会阶层结构、权力体系、经济生活、农村文化变迁下的产物和反映,是人们对传统文化赋予现代意义的文化再创造;通过重建翻修祠堂这一集体行动,地方精英也迅速的组织化;同时此次重建翻修祠堂也兼有炫耀性消费层次上的意义。  祠堂的变迁,不仅体现了农村社区在“国家—社会”互动下经历的社会变迁,也深刻揭示了农村社区变迁背后的内涵。重建后的祠堂的显功能和潜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祠堂的重新建对农村的社区整合意义很有限;但此次重新修建祠堂及祠堂文化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定价值,对农村社区的某些方面也起到了一些社区整合的作用。
其他文献
该文利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结合文献研究、走访专家、实践调查等多种手段,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中城市劳动就业结构变化的研究,探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
该文是对经济转型期台湾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在经济转型期,多重观念影响着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控制主体者的选择.该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去介绍发生于经济转型期台湾青少年犯罪
在对家庭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在家庭核心化的趋势下,中国家庭亲子关系日益被夫妻关系取代,家庭由“事业组织”成为一个“情感共同体”,这两个问题实际是对中国父
城镇贫困问题是当前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几乎的有的国家都面临的问题.该文主要对中国八十年中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产生的城镇贫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其中
该文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全面界定了社区、社区文化的社会涵义和文化涵义.社区作为居民社会生活的起点,它的基本特点社区内居民对社区的强烈认为同感,基于这种前提下产生
建国后,我国开始建立的养老保障制度,其主要享受群体是城市居民,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单位保障”体制。随着国企改制的进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单位保障”开始向“国家-社会
该文以社会行动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湖北省随州市沙河村399户农户的调查,运用行动理论分析框架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该文集中探讨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现状,
电力供应是保障国民经济腾飞的基础,而输电线路绝缘子是保障电力供应的必要部件,规模性更换线路绝缘子不仅需要大量的停电时间,还要考虑经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110kV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起,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这一进程,城中村逐渐成为我国城市中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社区类型,其复杂的人口构成和群体关系影响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