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抗病力等经济性状表现是对虾育种研究的主要目标。诱变育种(mutation breeding)具有育种周期短、基因突变频率高、方法简便、能同时对多个性状进行改良等优点,在作物、微生物育种中已有广泛应用,在水产动物育种中也有相关研究,但在对虾中的应用还尚未见报道。本论文以5.溴尿嘧啶(5-Bromouracil,5-BrUra)为化学诱变剂,探索了5-溴尿嘧啶处理中国对虾受精卵的使用条件,研究分析了5-溴尿嘧啶诱变处理对中国对虾的生长和抗病表现的影响,为对虾的化学诱变育种研究摸索基础条件和提供技术参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利用不同浓度的5―溴尿嘧啶处理不同发育阶段的中国对虾受精卵,统计孵化率、成活率和变态率。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获得最佳处理条件,探讨5-溴尿嘧啶对中国对虾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以5-溴尿嘧啶处理中国对虾受精卵,其最佳处理阶段为处于原肠期的胚胎,接近半致死条件下的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组合分别为0.5mg/mL,6h、0.3mg/mL 15h和0.1mg/mL 24h;分别设置17℃、20°C和23℃三个温度梯度,24、30和36三个盐度梯度和7.6、8.1和8.6三个pH梯度,分析了温度、盐度、pH对5-溴尿嘧啶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对5-溴尿嘧啶的处理效果影响显著,而pH对5-溴尿嘧啶的处理效果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采用0.05mg/mL预处理处于原肠期的中国对虾受精卵3h,0.5mg/mL后处理6h,其孵化率显著高于仅用0.5mg/mL处理6h的处理组,表明低浓度的5-溴尿嘧啶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对幼体发育的观察分析表明,5-溴尿嘧啶能影响中国对虾幼体的前期发育,但不显著影响溞Ⅲ至仔虾期间的幼体发育,经5-溴尿嘧啶处理后孵化出来的幼体能够正常变态。根据半致死条件下获得的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并对其略作调整,分别以0.3mg/mL 16h(记为0.3-16)和0.5mg/mL 9h(0.5-9)为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批量处理中国对虾受精卵,获得0.3-16和0.5-9两个处理组。通过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0.3-16处理组和0.5-9处理组感染后的存活时间分别为(81.45±2.98)h、(74.57±2.88)h和(77.20±3.71)h。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三个实验组的存活率进行生存估计分析,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结果表明,处理组与对照组在各时间点上的累计存活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5-溴尿嘧啶处理并不能提高中国对虾对WSSV的抵抗能力。
将5-溴尿嘧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中国对虾混养,测定头胸甲长(CL)、头胸甲宽(CW)、2-3腹节长(A2-3L)、2-3腹节宽(A2-3W)、体长(BL)、体重(W)6个指标,计算了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结果表明,在对照组中,头胸甲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而在0.3-16、0.5-9处理组中,体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经显著性分析,剔除与体重多元相关不显著的性状,分别建立了体重与剩余性状的回归方程:对照组为Y=0.985X1+2.150X3+0.808X5-7.582;0.3-16处理组为Y=1.374X1+2.866X2+2.121X3+1.352X5-13.071;0.5-9处理组为Y=4.675X2+1.947X3+5.412X4+0.561X5-9.610。
定期取样测量三个实验组的体长和体重,计算体重特定增长率(Special GrowthRate,SGR:%·d-1)和体长、体重日增长。结果表明,混养后21~60天之间,两处理组之间SGR差异不显著,且二者S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混养后61天至80天期间,三组SGR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束时,计算最终体长、体重的日增长率,发现两处理组的体长、体重日增长显著高于对照,而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5-溴尿嘧啶处理对中国对虾的生长可能存在某种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