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问题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dszc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挪用公款罪最早确定于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1997年刑法第384条予以正式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不还的,是挪用公款罪。从近年学术界研究的成果和实务界存在的问题看,在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上,如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行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挪用公款的具体用途对定罪的影响等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以法理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从挪用公款罪的对象和挪用行为、归个人使用的含义、具体用途等方面探讨了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问题,提出了刑法立法完善的建议。 本文共32000余字,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部分。 引言部分简要说明了挪用公款罪的立法概况和挪用公款罪的概念,近年来有争议的相关问题及理论探讨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中的“公款”与“公物”。首先介绍了“公款”的概念和范围,本文认为,从刑法第384条、第272条第2款、第185条第2款关于挪用公款罪的规定来看,公款及公款以外的款项、特定款物均是挪用公款罪的对象,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关键是看主体是否是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物行为的性质,理论上也有不同观点。本文认为,根据刑法第12条“从旧兼从轻原则”及“罪行法定原则”的规定,1989年“两高”将挪用公物行为规定为犯罪的解答归于无效,挪用公物行为不能再认定为犯罪。将公物变卖后的价款作为挪用对象的,实际上是挪用公款,而不是挪用公物。 第二部分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中的“挪用”问题。关于对“挪用”的理解,本文认为,“挪用”是合成词,不能分开理解为“挪”+“用”,对“挪而未用”的行为,仍构成挪用
其他文献
唐寅的《葑田行犊图》,取材于唐代李密的故事。史记,李密骑牛住缑山拜访名士包恺,牛角挂一卷《汉书》,边走边读。本图并没有强调此一情节,而是突出了“行过松阴懒着鞭”的悠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经济法与行政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法学研究领域中无法绕开的基础理论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问题直接关涉经济法和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关涉经济法和行政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关涉中国现代法制发展走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法与行政法关系一直处在众说纷争的状态之下,如何定位经济法与行政法关系问题始终没有彻底厘清,存在着残缺、错位、冲突等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随着中国市场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法律也提上了立法的日程。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诸多方面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是指在台湾问题产生、发展以及最终解决的过程当中,日本对台政策对其产生的作用及其影响。与台湾问题中的其他国际因素相比,台湾问题中
本文共分四章对对“9.11”后美国反恐怖行动的实证研究进行阐述。文中第一章介绍了 “9.11”事件对美国人的安全观、国内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社会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合同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显示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人们往往以合同的形式来对双方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设定权利和义务,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然
广告目标传递洋河品牌理念,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塑造品牌形象,传达环保、公益思想,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策略亮点顺应媒体融合大趋势,应用“中央厨房”机制的采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