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阶煤储层孔裂隙结构及多层合采孔渗动态研究--以黔西土城和滇东老厂先导区为例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zh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黔西-滇东多煤层发育区中、高阶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城和老厂先导区的18件煤样,运用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液氮、二氧化碳吸附、高压等温吸附和激光拉曼等现代测试手段,对煤样孔裂隙分布和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精细表征。同时利用覆压核磁和覆压渗透率测试技术分析了孔裂隙应力敏感性,揭示了中高阶煤样吸附孔、渗流孔和裂隙应力应变特征。并利用变体积压缩系数,构建了应力作用下的渗透率动态变化模型。此外,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中高阶煤甲烷吸附、自然解吸、定压解吸和气驱水过程中吸附态甲烷和游离态甲烷的动态变化过程。综合上述成果,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典型煤层气井开展多层合采模拟研究,探讨合采过程中孔渗动态及合层开采的影响因素。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根据2~100nm吸附孔特征,利用Ro,max值将研究区样品划分为A、B和C型。中阶煤样为A型,以半开放孔为主,优势孔径为10~50nm。高阶煤样品包括B和C型。B型样品中发育墨水瓶状吸附孔,优势孔径为2~10nm。C型样品吸附孔形态变化较大,为前两类样品的过渡阶段。A型样品中吸附孔体积非均质性最强,而比表面积非均质性弱于B和C型。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高,0.4~2.0nm孔径的微孔分布形态逐渐由A型的多峰态变化为C型的三峰态和B型的双峰态。该部分微孔体积非均质性和表面非均质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不同于吸附孔,所有样品渗流孔多以半开放孔为主。其中,A型样品中渗流孔最为发育,且对应的渗流孔体积非均质性强于其他两类型。
  (2)应力作用下,中高阶煤样孔隙和裂隙的孔渗动态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同一煤样的孔隙和裂隙体积均随应力增大呈指数下降,且渗流孔和裂隙的应力敏感性强于吸附孔。随煤变质程度和压实程度增高,高阶煤样吸附孔大量发育,导致应力敏感性低于中阶煤样,但仍表现为渗流孔应力敏感性强于吸附孔的特征。同时,应力作用后,同一样品吸附孔非均质性变化大于渗流孔和裂隙。且应力变化对孔裂隙压缩系数和非均质性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即低压阶段,随应力增加孔裂隙压缩系数和非均质性变化明显。高压阶段,两者逐渐趋于稳定。
  (3)煤样吸附态甲烷和游离态甲烷的吸附解吸过程具有显著差异。吸附过程中,吸附态和游离态甲烷数量与甲烷注入压力分别满足朗格缪尔方程和线性关系。相同甲烷注入压力下,吸附态甲烷数量在前期呈线性增加,后期以对数形式增加。游离态甲烷吸附数量随注入时间呈单调线性增加,且饱和时间远小于吸附态甲烷。自然解吸过程中,所有样品吸附态甲烷数量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即分为前期的快速解吸和后期的缓慢解吸阶段。同时,由于中阶煤样的渗流孔发育,初始游离态甲烷含量较高,导致解吸过程中游离态甲烷变化速率高于高阶煤。此外,降压梯度与煤中甲烷解吸量具有负相关关系,即逐级降压过程可明显提高煤样中吸附态甲烷解吸量。
  (4)合采过程中层间干扰主要发生在排采前期,排采后期逐渐减弱至消失。渗透率、孔隙度和储层压力是影响合层排采的主要因素,即孔渗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是影响合采阶段的排水、降压和产气过程的因素之一。改进的渗透率模型表明较高的体积压缩系数使本层渗透率下降幅度变大,储层压降漏斗难以扩展,对本层最大和平均产气速率具有抑制作用。且本层渗透率的快速下降导致邻近层产出水量增加,储层压降范围变大,邻近层最大和平均产气速率均明显增加。同时,存在临界体积压缩系数,该临界值下的储层渗透率变化对合采产能影响很小,现有样品表明该值多对应于样品中的吸附孔。因此,仅考虑渗流孔和裂隙压缩空间的变体积压缩系数渗透率动态模型更能真实反映排采过程中应力敏感性引起的孔渗变化过程。
其他文献
加权总体最小二乘法(weighted total least squares,WTLS)是估计EIV(errors-in-variables)模型未知参数的一种理论相对严密的方法,其参数估计精度较高,然而获得高精度参数估值的代价是复杂的计算和较低的计算效率,这一弊端在处理大型数据集时尤其明显。为简化加权总体最小二乘算法、提升计算效率,本文针对EIV模型中系数矩阵呈现出的结构性特征,通过矩阵分块和最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于是,快速、准确地评估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客观地了解城市发展建设当中的主要生态问题,对缓解城市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江西省省会南昌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2018年间的四期遥感影像,采用基于遥感技术的多要素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南昌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演变特征展开评价分析,并协同相关的统计调查数
煤炭是我国居民炊事采暖的主要燃料,其燃烧排放的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较大危害。因此关于民用燃煤排放细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在大气环境中演变规律的研究较为重要。本文基于稀释通道采样系统采集了民用燃煤排放的颗粒物,将燃煤排放的颗粒物置于环境模拟老化实验舱中反应,通过调节舱内的湿度和污染气体浓度,并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观测反应前后粒子形态特征和
遥感具有快速获取大范围地表热环境的能力,在探究地表热环境变化具有诸多优势,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能够探测到大范围连续的近地表热场变化,为探索地震短临预报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针对国内对于区域长时序地震热异常的分析研究的缺乏,本文探究了新疆地区地震活动与长时序热异常数据的关联性;为准确判定热异常是否与地震相关,改进一种热异常与地震相关性的判定条件,探究基于夜间多时相数据的热异常与地震相关性。本研究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
  论文选取新疆地区2014—2018年主要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地震活跃区域内地震活
峰峰矿区是我国主要产煤区之一,曾发生过多次底板突水事故,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不利的影响。随着浅部资源逐渐开采殆尽,目前所投入生产的矿井都已转入或即将转入深部开采。面对深部复杂环境,一旦发生底板突水事故,往往伴随着能量大、机理不清以及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特点,造成更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各类底板突水事故中研究表明,底板突水主要由于底板破坏降低了有效隔水层厚度,增大了底板含水层的入侵能力。因此,对煤层开采
随着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紧缺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近期研究发现在我国许多地区煤中伴生有丰富的关键元素,燃烧后富集于煤灰中,使得煤灰有可能成为关键金属的新型替代资源。本文选取富含多种关键金属的重庆电厂中煤样及其燃烧产物进行研究,利用ICP-MS、XRD、XRF、SEM-EDS、TG-DSC和逐级化学提取等技术方法,研究煤及煤灰关键元素的富集程度、分布规律和赋存状态,探讨关键元素在燃煤过程中的迁移
富惰质煤作为地质信息的载体,不仅记录了聚煤时期的气候条件、成煤植物和沼泽类型等,还用于指示自然地质事件。本课题选取东胜煤田东部张家梁矿区侏罗纪延安组2号煤为代表,对采集的侏罗纪延安组煤样分别进行显微煤岩组分分析、有机元素测定、气相-色谱质谱、稳定同位素质谱等实验,对该研究区域的成煤母质类型、有机质演化程度、泥炭沼泽类型和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展开研究。有机元素整体呈碳多氢贫的特征;与各类别煤的碳含量相比
八里河流域位于淮河支流—沙颍河下游,面积约480km2,农业高度集约化,种植业和粉条加工业是其主要产业,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及淀粉废水回灌成为其重要污染源。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构成流域内重要污染形式,导致局部地表水环境急剧恶化,不仅使沙颖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受到影响,可能对居民生活饮用浅层地下水水质构成一定威胁。
  为了调查八里河流域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环境现状,研究影响水质特征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一定依据。为此,本论文选取我国农业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的沙颍河下游的八里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调
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和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多数城市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对经济和安全打击较大。分析城市内涝,主要是自然气候、地面地形、下垫面条件以及排水设施等原因造成,并且内涝风险差异明显。合肥市降雨发生频繁,局部城区往往出现积水内涝。目前,单一对该城市内涝因素和防涝规划研究成果较多,而对于排水能力评估和内涝模型的应用研究较少,城市内涝研究亟需拓宽技术手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MIKE21快速评估模型和MIKE URBAN雨水管网模型分析了某小流域的积水分布、汇
安徽省淮南煤田是华东最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田北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岩浆侵入影响。岩浆侵入煤层不仅对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资源利用不利,还可导致热变质煤中部分有害微量元素富集,因此,研究煤地球化学对岩浆侵入的响应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受岩浆侵入影响的淮南煤田潘三矿4-2煤层为例,系统采集了某典型剖面上顶底板泥岩、热变质煤和侵入岩样品,同时一并采取了淮南煤田7个煤矿同一煤层未受岩浆侵入影响的煤样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了岩石样品的矿物组成,进而采用X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