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消融序贯I-chTNT瘤内注射治疗小鼠H22肝癌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ssddf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肿瘤坏死疗法(Tumor Necrosis Treatment,TNT)是伴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肿瘤靶向治疗方法。肿瘤组织中存在自发坏死区域,TNT抗体可与坏死区域暴露的肿瘤细胞核抗原结合。TNT抗体具有广谱性和特异性,已有研究者证实TNT可以和包括小鼠在内的哺乳动物的肿瘤细胞核抗原结合。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131I-chimeric tumor necrosis therapymonoclonal antibody,131I-chTNT)是可应用于肿瘤坏死疗法的产品,能结合于哺乳动物的肿瘤变性坏死区内的细胞核抗原。但肿瘤组织的自发坏死有限,扩大肿瘤坏死区才能增加131I-chTNT结合的位点,增加肿瘤组织对131I-chTNT的摄取。影像引导经皮微波固化治疗技术(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therapy,PMCT)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局部高温可以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微波凝固治疗是诱导、增加肿瘤坏死区的有效方法。由此,我们设计了本实验,将微波凝固治疗和131I-chTNT治疗结合起来,先对肿瘤进行微波凝固治疗,产生坏死区域,然后注射131I-chTNT。研究微波凝固治疗序贯瘤内注射131I-chTNT后,药物在小鼠体内、瘤内分布的变化以及疗效的差异。同时,微波消融后形成的凝固坏死是否影响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的弥散和分布,药物注射的具体部位,即在消融范围中心注射(以下简称中心注射)还是消融范围的周边注射(以下简称偏心注射)效果更好,也是临床应用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也一并比较经中心注射和偏心注射后瘤内药物分布和疗效的差别,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第一章 微波消融对131I-chTNT在荷H22肝癌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及显像
   目的:
   研究微波治疗后肿瘤坏死区域的变化,微波消融对131I-chTNT在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及显像
   方 法
   1.建立小鼠H22肿痛模型。昆明小鼠70只,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22肿瘤细胞,接种于5周龄的昆明小鼠的右侧背部皮下。两周左右,肿瘤最大直径达15mm时用于实验。
   2.荷瘤小鼠的分组及处理。待肿瘤长至合适大小时,按照肿瘤大小均一性原则筛选51只荷瘤小鼠用于实验,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3组:每组小鼠各17只,其中每组的12只用于测量组织器官的药物分布,剩余的每组5只用于131I核素扫描成像。A组,单药组,单纯瘤内注射131I-chTNT药物,18.5MBq/0.05ml:B组,微波消融序贯131I-chTNT中心注射治疗组(后文简称联合中心组),先给予微波凝固治疗,3天后在消融范围中心注射131I-chTNT,方法及剂量同A组;C组,微波消融序贯131I-chTNT偏心注射治疗组(后文简称联合偏心组),131I-chTNT注射3天前先给予微波消融,然后在肿瘤微波消融范围周边的肿瘤组织注射药物,方法及剂量同A组。
   3.131I-chTNT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药物131I-chTNT注射1、3、5、7天后处死A、B、C组小鼠,每组每次各3只,收取感兴趣组织称重并用Y计数器测定放射性计数,计算每克组织的摄取百分比(%ID/g)。
   4.实验小鼠的核素扫描成像:131I-chTNT注射后1、3、5、7天,A、B、C三组小鼠各取5只用于行131I核素扫描成像。观察成像情况并利用ROI(region ofinterest)技术测量和计算T/NT(tumor/normal tissues)比值。
   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定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T/NT比值和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 ANOVA),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数据采取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O),方差齐时,多组间比较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校正方法,多组间比较用Dunnett法。P〈0.05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结果:
   1.各组小鼠的组织分布:1、3、5、7后药物在各处理组正常组织的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肿瘤组织的分布,经过微波消融的B、C组显著高于单药组A,而中心注射组(B组)与偏心注射组(C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2.实验动物的核素显像:各组注射药物1天后,肿痛区域明显有放射性浓聚,正常组织有少量分布,主要集中在肝、肾、肺等血流丰富器官。随着时间的延续,各组小鼠体内的正常组织放射性开始下降,但肿瘤的放射性持续存在,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第7天肿瘤仍有浓聚。
   3.T/NT比值情况:各组肿瘤组织和非肿瘤组织的药物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微波消融组的B、C组的T/NT比值显著高于单药组A,而中心注射组(B组)与偏心注射组(C组)没有显著性差异。注药后开始,T/NT比值一直上升,在第5天达到高峰。
   结论:
   1.在注射131I-chTNT前先给予微波治疗,可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的浓聚;
   2.微波联合药物中心注射和偏心注射的分布未见明显差异。
   第二章 微波消融序贯131I-chTNT对荷H22肝癌小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药物瘤内注射后在瘤内的分布情况,探讨微波治疗序贯131I-chTNT瘤内注射治疗荷瘤小鼠的协同作用
   方 法
   1.建立小鼠H22肿瘤模型:昆明小鼠60只,建模方法同第一章。
   2.荷瘤小鼠的分组及处理:待肿瘤长至合适大小时,根据大小均一性原则,筛选40只荷瘤小鼠用于实验,及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5组:A组,单药组,10只小鼠,单纯瘤内注射131I-chTNT药物,18.5MBq/0.05ml;B组,微波联合药物中心注射治疗组,10只小鼠,药物注射前3天先给予微波凝固治疗,然后注射药物,方法及剂量同A组;C组,微波联合药物偏心注射治疗组10只小鼠,药物注射前3天先给予微波消融,然后在肿瘤微波消融范围以外的肿瘤组织注射药物;D组,单纯微波组,5只小鼠,只给予微波消融;E组,对照组,5只小鼠,瘤内注射0.05ml的生理盐水。
   3.放射自显影及病理观察:A、B、C三组小鼠,每组5只,注射药物后5天分别处死各组小鼠。取小鼠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的肝脏及肾脏,常规制做病理切片,每个标本做两个连续切片,相邻切片分别行放射自显影和HE染色。观察HE染色和自显影的图片,比较不同组别之间肿瘤坏死区及正常组织区的放射性分布。
   4.疗效观察:接种后每天观察小鼠的食欲、运动、毛色及精神变化。注射药物后用游标卡尺每3天测量一次肿瘤的最大直径(a)和最小直径(b),直至第28天。根据体积计算公式V=(a×b2)/2计算肿瘤体积,绘制小鼠肿瘤体积生长变化曲线。
   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定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小鼠肿瘤的体积采用重复测量(Repeated Measure ANOVA)的方法,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数据采取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O),方差齐时,多组间比较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校正方法,多组间比较用Dunnett法,P〈0.05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结果:
   1.瘤内分布情况:各组用药后3天肿瘤切片的放射自显影和HE染色提示:单药组肿瘤组织自发坏死少,药物在瘤内的分布也少,而微波联合组肿瘤组织坏死区域明显大于单药组,药物在瘤内的分布也多。药物在正常组织如肝脏和肾脏内未见分布。
   2.药物的特异性结合的验证:对比放射自显影图片和HE染色图片,可以看到只有坏死区才和药物结合,非坏死区没有结合,正常的肝脏和肾脏也没有结合。
   3.疗效的观察。不同处理小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不同。联合用药肿瘤生长显著减慢,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单药组、单独微波组,P<0.05。
   结论:
   1.131I-chTNT能特异性结合于肿瘤坏死区域,在注射131I-chTNT前先给予微波凝固治疗,可增加131I-chTNT在肿瘤组织内的浓聚;
   2.微波凝固治疗和瘤内注射131I-chTNT在疗效上两者之间具有协同效应;
   3.微波联合药物中心注射和偏心注射的瘤内分布和疗效未见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宁夏地区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该地区食管癌的高发符合典型的多基因遗传易感性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发病模式。超过50[%]的恶性肿瘤与p53基因突变有关,p21WAF1/ CIP1基因是p53基因最重要的下游基因之一。本课题选择p21WAF1/CIP1基因中既往报道比较集中的编码区31位密
学位
目的:脑膜瘤是非神经上皮来源的最常见肿瘤,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第二位。传统磁共振(cMRI)扫描仅显示脑膜瘤一般信号的特点与周围关系。功能磁共振(fMRI)检查中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准确地提供肿瘤细胞间质水分子弥散情况和肿瘤细胞生化代谢方面的信息,还可以反映肿瘤血供的丰富程度,供血动脉、肿瘤血管染色情况,从磁共振影像方
学位
研究背景:延缓和治疗皮肤老化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与传统的嫩肤方法相比,点阵二氧化碳激光嫩肤技术既能有效减轻皮肤皱纹,又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恢复期短,不良反应轻,因而成为美容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目的:在建立一种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点阵二氧化碳激光照射对皮肤生物物理特性、组织形态和 I、III 型胶原蛋白的影响,以期揭示激光组织效应与皮肤胶原蛋白代谢的关系,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实验和理论依
学位
第一部分:EGF通过上调结直肠癌中CEA的表达促进肿瘤增殖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EGF调控CEA表达促进肿瘤增殖及探讨其机制。  方法:MTT检测不同浓度EGF和西妥昔单抗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技术和免疫印迹技术结直肠癌细胞CEA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验证EGF及西妥昔单抗对Lovo细胞在体水平的影响;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瘤组织CEA表达;
目的:色氨酸在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的交叉学科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T细胞激活和增殖受细胞微环境中色氨酸浓度变化的影响;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介导的色氨酸代谢是重要的免疫调节途径之一。许多研究表明1-甲基色氨酸(1-MT)作为色氨酸类似物以及IDO抑制剂具有抗肿瘤活性和协同肿瘤化疗作用,这些结果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去寻找其他色氨酸类似物作为抗肿瘤制剂。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和宫颈癌,临床上主要
学位
前言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研究表明,在脑缺血急性期,如何有效挽救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患者的功能恢复非常重要。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可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和再生、对抗神经元缺氧,是近年新兴的一种脑保护剂,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一个新的生长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PI3K(phosphatidy linositol3-k
目的:  探讨HCCR-1(human cervical cancer oncogene-1)、P53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比较HPV检测与免疫组化法检测HCCR-1蛋白诊断CIN和宫颈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CCR-1和P53在之前已具有HPV-DNA检测结果的40例宫颈癌、3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ervical intraepithel
目的:检测人脑胶质细胞瘤组织中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2(CysLT2)与水孔蛋白4(AQP4)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胶质瘤中的表达规律,分析其与瘤周水肿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对4例正常脑组织,26例低级别胶质瘤组织(Ⅰ~Ⅱ级)和15例高级别胶质瘤组织(Ⅲ~Ⅳ级)中CysLT2和AQP4的表达进行检测,根据磁共振影像计算瘤周水肿指数(EI),分析CysLT2和AQP4的分布特点,探讨它们
目的:通过建模的方式,探寻区分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与非Ⅳ期(Ⅰ-Ⅲ期)患者的有效方法,同时初步评估NLR及联合标志物(NLR×CA125)对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诊断价值,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明确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应用rASRM分期法对所选取病例进行分期,其中非Ⅳ期患者40例,
目的:  探讨体外模拟的二氧化碳(CO2)气腹环境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裸鼠皮下移植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CO2气体环境作用后该移植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  方法  模拟CO2气腹腹腔镜环境,建立体外气腹模型,将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  暴露于12mmHgCO2环境下分别持续1h(a组)、3h(b组),对照组(c组)细胞放入CO2培养箱中常规培养。收集3组细胞并吹打成细胞悬液。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