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建设规划初步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p9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一项重大工程。项目的提出具有深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涉及到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等立国政治,涉及到我国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中华精神纽带”的建设等文化背景。项目的建设对深层开掘、梳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集中展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果,感召和凝聚全球华人,激励和彰显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核心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呵护、延续、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核心道德信仰,展示中华多元一体优秀文化的精神与艺术魅力,形成世代呵护、世代延续、世代传承,具有中华优秀文化标本价值,固守中华文化原生态特质,彰显中华文化精神与灵魂,体现中华民族国风国格,属于全球华人的精神圣地和精神家园。   项目的建设符合中华文化的发展规律,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将为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创建文化平台。项目建设将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项目的建设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是包括海峡两岸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世界多样性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胡锦涛主席曾对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做出重要批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有关工程建设,应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量力而行,精心实施。”这一批示成为项目建设的指导方针。   “中华文化标志城”是一项系统的、需要分期建设实施的工程项目,从项目总体规划方面和土地使用规划方面需要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并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对中华文化理解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完善。   “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地点选在著名的孔孟之乡——山东省济宁市,主建区在九龙山区域,依托曲阜和邹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同形成中华精神文化圣地。   本报告以总体规划为依据,从建设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文化资源、总体布局、功能定位、文物保护、运营机制等多方面论证了建设规划和项目方案。   本项目选址,区位优势明显,有重要战略价值;自然风光优美,为物华天宝之地;基础设施完备,有良好的城市依托基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地,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项目拟建地区的地理条件、气象条件、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文化资源环境等建设条件良好。   相关结论:   1.“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联合山东省提出在山东省济宁市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项目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实背景,其建设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2.“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地址选在山东省济宁市,主体建设区在曲阜与邹城之间的九龙山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项目区周围的自然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交通通讯状况、人文和城市基础设施,均具有良好匹配价值,为项目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项目选址科学、合理。   3.“中华文化标志城”不是一次性建设完成的工程,必须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本论证报告提出的建设内容为首期项目建议方案,符合项目建设目的,其建设规划原则和发展思路具有现实操作性。
其他文献
2008年,上海市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建设保障性住房。在未来5年内(2008年~2012年),上海将累计新建、配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共2000万平方米,建设量计划达到五年中新开工住房面积总
知识经济与信息全球化时代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2008年,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和职工带薪休假规定的
本文将以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为对象,从城市住房规划的角度来探讨在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进一步推进的工作。.上海正处于社会保障性住房制
本文以探讨城市生态承载力支撑用地空间结构与边界为切入点,提出城市生态版图概念,重点研究城市生态版图的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以义乌与南充为对象对城市生态版图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图像时代”的到来,大众艺术的蓬勃发展、大众传媒的迅速扩展、消费主义生活观的蔓延等因素,都日益将当代社会引入到文化传播与消费的新模式下。“图
城市公共空间是承载人类活动的共享物质空间。人的活动是空间产生的源泉,空间品质对人产生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精髓所在,一个城市最主要的特质就是通过城市公共空间来表
论文从建设集约节约型社会的背景出发,以我校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创新性地运用百度数据为研究平台,以北京高校地下空间建设与利用现状的调研为基础,探索基于环境增值的高校校园地下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为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的2/3,山地的人口约占全国的1/2,属于山地的城镇有40000个之多。 山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是生态资源保存尚
相较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小城镇、新城区的快速建设,小城镇回迁居民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型则要慢很多。失去土地和工作、生活资料全部商品化以及新的居住环境和尚未完整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出现了重大革新,以信息、新材料、生物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信息的共享和快速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地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