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盐酸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杀菌曲线、抗菌后效应及盐酸左氧氟沙星灌胃给药在前列腺炎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等系列PK/PD研究,旨在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的PK/PD类型,为临床合理设计盐酸左氧氟沙星给药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大鼠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的建立
用腺体内注射法建立大鼠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通过排尿量测定、前列腺液菌落数测定、前列腺液白细胞总数测定、卵磷脂小体密度测定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建立的成功。
2盐酸左氧氟沙星的体外抗菌活性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菌落计数法测定和描记杀菌曲线;微量接种菌落计数法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抗菌后效应。
3盐酸左氧氟沙星在前列腺炎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6只SD大鼠建立细菌性前列腺炎病理模型后第3天,单剂量一次灌胃内服盐酸左氧氟沙星80mg/k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和前列腺组织浓度,血药浓度最低检测限为0.001μg/mL,前列腺组织药物浓度最低检测限为0.001μg/g,并以DAS2.0药代动力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一元线性和M次多项式曲线回归,进行血药浓度与前列腺组织药物浓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4盐酸左氧氟沙星在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
根据盐酸左氧氟沙星的体外抗菌活性实验和盐酸左氧氟沙星在前列腺炎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计算PK/PD主要参数,判断盐酸左氧氟沙星的抗菌药类型。
[结果]
1用腺体内注射法,向SD大鼠前列腺两背叶内各注入1.5×108cfu/mL菌液各0.1mL,3天后检测各项指标,制备成大鼠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
2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得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25mg/L;盐酸左氧氟沙星体外杀菌曲线呈浓度依赖性;盐酸左氧氟沙星对大肠杆菌有较长的PAE,并且PAE也呈现浓度依赖性,PAE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延长。
3盐酸左氧氟沙星灌胃前列腺炎大鼠后,血浆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权重=1/CC)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及药代动力学方程为:Ka为0.015 min-4,Tmax为50.000min,Cmax为14.905mg/L,AUC(0~1440)为2561.220mg·min·L-1,CL/F为0.031L·kg-1·min-1,其药代动力学方程为:C=66.696·e-0.011t+6.031·e-0.002t-72.727·e-0.015t。
4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按80 mg/kg单剂量灌服盐酸左氧氟沙星所得前列腺组织内药时数据经DAS2.0药动学软件处理,根据R2最大,AIC最小的原则选取最佳药代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前列腺炎大鼠体内的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权重=1/CC)。其药代动力学方程为:C=11.6457·e-0.0065t+0.8467·e-0.0005t-12.4924·e-0.0570t。
5将血药浓度与前列腺组织药物浓度之间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y=0.3593x+2.2777,r=0.9550(达峰前);y=0.6479 x+0.458,r=0.9919(达峰后)。血药浓度与前列腺组织药物浓度间达峰前和达峰后分别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血药浓度与前列腺组织药物浓度之间进行M次多项式曲线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0.1361+1.4799x-0.3572 x2+0.0508x3-0.0022x4,r=0.9940。血药浓度与前列腺组织药物浓度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6根据盐酸左氧氟沙星的体外抗菌活性实验和盐酸左氧氟沙星在前列腺炎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计算PK/PD主要参数:AUC(0-24h)/MIC=170.76h;血浆Cmax/MIC=59.64。盐酸左氧氟沙星为浓度依赖性药物,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AUC(0-24h)/MIC和Cmax/MIC,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
[结论]
1盐酸左氧氟沙星对致病性大肠杆菌体外抗菌活性较强,浓度增高,杀菌能力增强,有较长的浓度依赖性PAE。
2盐酸左氧氟沙星在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体内吸收迅速,血药浓度较高,分布广泛,消除较为缓慢。
3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盐酸左氧氟沙星穿透前列腺包膜能力较强,在前列腺内能达到有效抑菌及杀菌浓度。
4盐酸左氧氟沙星在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体内血药浓度与前列腺组织药物浓度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5盐酸左氧氟沙星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AUC(0-24h)/MIC和Cmax/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