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林龄和密度效应的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杉木高世代良种的大量应用,杉木人工林对林地养分和造林技术需求提高。研究杉木人工林林地生产力下降机理以及研发土壤肥力维持关键技术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许多研究表明,林龄和密度是影响人工林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重要因素。探究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变化趋势的林龄和密度效应,对于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维持土壤肥力,保障杉木人工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分别以江西省分宜县大岗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实验巾心山下林场的3、6、12、18、25、32和4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和福建省邵武市卫闵国营林场的初植密度分别为1667、3333、5000、6667和10.000株hm-2的35年生杉术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基于林龄效应和密度效应的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变化规律。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Biolog-ECO技术、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上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研究发现,在同一土壤层次,土壤容重和pH值从6年林龄到49年林龄逐渐增加,但3年林龄的pH值高于6年林龄。有机质、仝氮、铖解氮、仝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先减盾增,并在12或18年林龄巾最低。在0-60cm土层,土层越深,土壤容重和pH值越大,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越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而12、18和25年林龄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以及I3一葡萄糖苷酶活性则低于3、6、32和49年林龄。土壤酶活性随十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在同一土层,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强度(AWCD)以及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卜.降的规律。在所有土壤样品巾,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为优势细菌门;Ascomycota(子囊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和Zygomycota(接合菌门)是优势真菌门,这些菌门的相对丰度随着林龄和土层深度的变化而变化。细菌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则与之相反;真菌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从6年林龄到49年林龄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在0-20cm层,土壤pH值、易氧化有机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杉木人工林初植密度从1667株hm-2增加至6667株.hm-2时显著上升。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呈现低密度林(1667株.hm-2和3333株hm-2)高于高密度林(5000株.hm-2、6667株.hm-2和10000株.hm-2),并且分别在初值密度为3333株hm-2和6667株.hm-2的人工林中最高和最低的规律。微生物群落对单碳基质和六类碳源的利用强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clntosh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从1667株.hm-2到6667株.hm-2逐渐减少,从6667株.hm-2到10000株.hm-2增加的规律。微生物群落的PLFA生物量呈现低密度林显著高于高密度林的规律。真菌群落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呈现低密度林显著高于高密度林的规律,而细菌群落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虽然呈现低密度林高于高密度林的规律,但在不同密度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中的优势细菌门为Acidobacteria、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和Actinobacteria,优势真菌门为Ascomycota、Basidiomycota和Zygomycota,除Ascomycota外,这些优势细菌门和真菌门的相对丰度在不同密度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其他文献
好氧高温堆肥是处理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的最优选择之一,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有推动作用。水稻秸秆高温堆肥过程中外源添加微生物对其物质变化与腐熟度评价密切相关,对堆肥的生产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筛选堆肥嗜热细菌,进行菌株的不同组配,并以外源添加的方式接种到以水稻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堆肥中,并研究其对堆肥进程和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堆肥初始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和筛选,以65℃为标准
高温好氧堆肥是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传统堆肥往往存在效率低、周期长等问题,而通过外源接种微生物菌剂可加快堆体升温、促进有机物质分解和提高堆肥品质。好氧堆肥过程中木质纤维素等难降解物质的分解主要发生在高温阶段,该阶段中嗜热细菌对加快木质纤维素降解具有较明显的作用,且多菌株组合的稳定性和效果往往优于单一菌株。在此背景下,本文从高温堆肥的样品中筛选嗜热细菌,并配制成不同组合,研究接
烟草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提神功效,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国民税收中占较大的比例。烟草是热带植物,适宜在温暖的气候生长。我国南方烟区普遍存在“倒春寒”的天气,较冷的早春时节,气温较低,容易对刚移栽到大田的烟苗造成伤害,降低品质,影响经济效益。生产上采用推迟移栽时间等方法防控冷害,但是会影响烟叶产量。研究表明,植物形成丛枝菌根(AM)在促进养分吸收和防控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而且丛枝菌
学位
在液体肥料产品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形势下,新型液体肥料日益受到市场青睐。豆粕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农业副产品,但豆粕水解液作为液体肥料使用的研究仍然很少。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以豆粕为原料利用热碱水解技术研制出新型富含氨基酸的液体肥料;同时利用豆粕水解残留物为有益真菌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T-E5)提供生长基质;再通过水培试验和土培试验考察豆粕水解液及其与木霉发酵物
学位
废弃物热裂解炭化及生物质炭技术已成为热门的研究前沿,已在环境、化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中研究和应用。本研究首先就生物质炭科技在我国的“火热”程度进行阐述,本次调查报告将从我国的学术科研方向为切入点,使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相关统计功能,再结合Citespae软件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方法,系统性地展示我国生物质炭科技的研究概况,从文献发表的年份、数量、科研机构、资助的基金情况,再
学位
生物质炭基肥是一种将生物质炭与化肥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新型肥料,前人研究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基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以往的研究大约集中在对辣椒、花生和西红柿等农作物上,而对葡萄的生产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对生物质炭基肥应用于果用和酒用葡萄生产进行试验与评价,观察分析炭基肥施用下葡萄生长及品质的变化,评价生物质炭基肥对葡萄土壤性质及养分、葡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为炭基复合肥对高值农产品生产的应用推广提
学位
水稻和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对于维护粮食安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水旱轮作种植体系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一种种植方式,在全流域均有分布,其中稻麦轮作主要分布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省是全国重要的稻麦轮作种植区之一,而太湖流域又是江苏主要的稻麦轮作产区,是全国粮食储备的重要保障。但是,从目前的生产情况来看,农民为了追求高产而大量甚至过量施肥的现象极其普遍,这不仅使肥料资源不断地浪费,更使环境污染问
学位
设施蔬菜生产中过量化肥施用造成一系列土壤问题: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等。减少化肥投入,寻找可替代或减少化肥用量的措施,成为当下可持续农业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单项试验选取连作5年以上蔬菜大棚,设置7个处理,其中2个对照:不施肥和常规施肥,5种替代化肥的措施:蔬菜专用肥、高温闷棚、叶面肥、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进行小白菜大田试验,从四个方面(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小白菜产量和品质)进
学位
我国秸秆资源产量丰富,但利用率不高,长期以来,大量的秸秆被弃置或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给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秸秆的主要成分木质纤维素结构较为复杂,在自然条件下分解较难,在秸秆的利用过程中,一般需借助微生物分泌降解酶类使其分解。研究发现,木质纤维素的高效降解并不是某种单一微生物分泌单一的酶类完成的,而是多种微生物同时分泌多种酶类的协同作用。因此,筛选和研究高效秸秆降解菌群是解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大面积绿化(公园、公共绿地、行道树等)产生的树枝、树叶、残遗花草等园林废弃物量日益增多,以往焚烧或填埋等园林处理方式不能满足资源化利用和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更不能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适应。而园林废弃物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通过无害化处理可以资源化循环利用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物质炭化是将生物质废弃物通过热裂解转化成生物质炭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