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模式下《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zo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是指在书面语篇或者口语语篇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交替使用的现象。由于语码转形式多样化,呈现出受语言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动机制约的特点,其吸引了社会语言学家、句法学家、心理语言学家以及语用学家对语码转换的广泛研究。不同语言学家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对语码转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然而,他们仅仅孤立、单一地从某一方面研究语码转换,没有综合、多方面地考虑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鉴于此,基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于国栋综合了语言现实,社会文化以及认知等因素提出了语码转换顺应模式,对于语码转换的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喜福会》出自美籍华人谭恩美,该作品以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最后的和解。由于诸如移民身份的特殊性以及母亲们和女儿们对中美文化,民族文化身份的不同态度等原因,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语码转换。因此,通过对文中的语码转换研究,有利于剖析文本,深刻理解隐藏在文本语言层面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主题意义。然而,目前大多数对《喜福会》的研究都是从外部的社会文化去理解文本内部的语言,鲜有人从其内部语言因素去理解该文本的外部社会文化等因素。
  因此,本文基于于国栋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以《喜福会》中出现的语码转换为语料,采用统计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探讨《喜福会》中语码转换的形式及动机,从而为探究《喜福会》中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相关主题意义分析提供指导。研究发现:1.根据语码形式、语码转换结构的不同,《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形式。2.《喜福会》中语码转换的产生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和文化动机以及顺应心理动机。其中顺应语言现实主要包括顺应亲属称谓词、社会称谓词、实体命名词、小品词及其他如量词等;顺应社会文化动机实际上是顺应不同的社会规约,顺应文化价值观和顺应宗教因素;顺应心理动机而产生的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表达情绪、扩大或缩小交谈双方的心理距离、追求语言的便利和有效性以及寻求民族身份。
  本研究从语言,社会文化以及心理角度揭示了语码转换出现的原因,为读者理解《喜福会》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人们加深对语码转换的认识,并佐证了于国栋的顺应模式对于语码转换的解释力。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简单断言构式是现代汉语中常见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语言现象。以往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主要分为传统研究和构式理论研究两种视角。传统研究主要依据动词“是”前后成分的指称内容,将其分为“等同”和“归属”两大类型,并对其句法和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从构式理论视角出发的研究则依据动词“是”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将其分为:“定指”,“述谓”和“等同”三大类型。两类研究针对简单断言构式其句法、语义特征的研究成果丰硕,不
学位
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水平外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事关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先前的研究鲜有深入探讨高校外语教师的自我认知,及其与专业发展的关系。  本文以高校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依据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探究高校外语教师的自我认知与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学位
现有儿童指称研究当中,大多数学者采用了实验和故事讲述手段进行了研究,且只关注到语言单模态形式。但日常交际中,儿童谈话内容不受限制,随性而为且伴随大量的非语言形式,是多种模态的配合。本研究旨在探讨学龄前儿童日常交际中,儿童指称形式的共时特征、历时特征以及语言和非语言等多模态形式如何协同表达意义。  本研究考察了10名学龄前(2-5岁)儿童自然互动话语中的人物指称形式,具体回答三个研究问题:(1)学龄
鲁道夫·阿纳亚(Rudolfo A.Anaya,1937-2020)是美国当代著名墨西哥裔作家,也是当代奇卡诺文学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奇卡诺文学之父”。他的著作颇丰。其中,“新墨西哥三部曲”被公认为是其最有影响的作品,其内容主要涉及奇卡诺文化,社会不公以及环境不公等议题。该三部曲问世后,便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也广受学界好评。该三部曲包括《祝福我,乌蒂玛》(Bless Me,Ultima,1972)
学位
石黑一雄是一名“无家可归的作家”,坦言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角色,没有能够让自己辩护或书写的国家。因此,他面向全球化读者而采取无国界的国际化写作方式,探讨不同群体的生存困境。他的小说《别让我走》讲述了在某个假想的社会中,以凯茜、露丝和汤米为代表的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作为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故事。小说中呈现出来的驯顺克隆人形象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讨论,深入探讨其驯顺性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本文运用福柯的“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