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孢子多糖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后代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sg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一银耳孢子多糖对母猪和后代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母猪繁殖性能是养猪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与猪场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多糖具有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后代健康的作用,但关于银耳孢子多糖(Tremella fuciformis spore polysaccharide,TFP)对母猪繁殖性能和后代健康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妊娠后期和泌乳期添加银耳孢子多糖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后代仔猪生产性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40头胎次3-5胎、背膘(15.71±0.94 mm)和体重(264±7.52 kg)相近的经产妊娠90 d母猪,随机分配到对照组(CON,对照组饲粮)和银耳孢子多糖组(对照组饲粮+400 mg/kg TFP);每组共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母猪试验从妊娠第90 d至哺乳21 d结束;仔猪21 d断奶后,分别从对照组和银耳孢子多糖组中各选出22头体重均等健康仔猪,按母源平均随机分到四个处理(CC组:母体和仔猪饲粮中均不添加400 mg/kg TFP;CT组:母体不添加,仔猪添加400 mg/kg TFP;TC组:母体添加400 mg/kg TFP,仔猪不添加;TT组:母体和仔猪都添加400 mg/kg TFP;),每组共11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采集母猪分娩1h时初乳和泌乳7d常乳以及泌乳21 d的全血;采集仔猪出生时脐带血液、21 d和35 d的前腔静脉血液;仔猪35d时屠宰取空肠和回肠组织样品。结果表明:妊娠后期母猪饲粮中添加银耳孢子多糖对母猪产仔性能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常乳中乳糖含量(P<0.05)和哺乳仔猪第三周日增重(ADG,P<0.01),提高21日龄仔猪血浆中Ig M和Ig G的含量(P=0.08~0.09);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仔猪饲粮中添加银耳孢子多糖能显著降低腹泻评分(P<0.05),提高回肠组织先天性免疫TLR4(P<0.05)、TLR9、IL-1β和TNF-α相对表达量以及屏障功能相关基因Occludin-1(P<0.1)、Claudin-1(P<0.05)和ZO-1(P<0.05)的相对表达量。以上结果表明,妊娠后期和泌乳期母猪饲粮中添加400 mg/kg银耳孢子多糖改善了哺乳后期仔猪日增重及常乳中乳糖含量,而仔猪饲粮中添加银耳孢子多糖降低了腹泻评分并影响先天性免疫或屏障功能相关基因表达。试验二银耳孢子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攻毒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旨在考察银耳孢子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评分以及免疫刺激下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72头杜长大(DLY)21天断奶仔猪(6.4±0.6 kg),随机分配到3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仔猪分别饲喂对照组(CON)、400mg/kg TFP组和800 mg/kg TFP组饲粮。试验第29d,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从对照组和400 mg/kg TFP组中每圈挑选2头断奶仔猪,1头仔猪LPS攻毒(50μg/kg,BW),另1头仔猪注射生理盐水(50μg/kg,BW)。采集试验28d仔猪的直肠食糜以及试验第29 d攻毒后0 h和第3 h血液。结果表明,试验第一周,400 mg/kg TFP组断奶仔猪ADG显著高于对照组断奶仔猪(P<0.05)和800 mg/kg TFP组仔猪(P<0.01),试验第二周,400 mg/kg TFP组断奶仔猪ADG仍然有高于对照组仔猪的趋势(P=0.05);试验第三周,400 mg/kg TFP组断奶仔猪ADFI显著高于对照组仔猪(P<0.05);从全期看,400 mg/kg TFP组仔猪ADFI、ADG高于对照组断奶仔猪或800 mg/kg TFP组仔猪的趋势(P<0.1)。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一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400 mg/kg TFP能显著降低仔猪腹泻评分(P<0.05);试验结束时,400 mg/kg TFP组断奶仔猪血液中白细胞(WBC)显著升高(P<0.05);攻毒后3 h,攻毒组仔猪血液生化指标WBC显著降低以及RBC和HGB含量显著相比于未攻毒组仔猪(P<0.05),断奶仔猪血浆中炎症(IL-1β、TNF-α)及肝功能指标(TP、ALT和AST)的浓度均显著高于未攻毒组仔猪(P<0.05);但饲喂400 mg/kg TFP仔猪血浆炎症指标IL-1β、TNF-α和TP含量低于对照组仔猪(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饲喂400 mg/kg银耳孢子多糖能提高仔猪断奶后第一周生长性能、降低仔猪腹泻评分、改善应激下仔猪炎症反应;但饲喂800 mg/kg银耳孢子多糖对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诉,本试验条件下,妊娠后期和泌乳期母猪饲粮中添加银耳孢子多糖母猪繁殖性无显著影响。但对后代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银耳孢子多糖能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降低腹泻评分以及提高免疫应激后的免疫功能。
其他文献
土壤氮素含量和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田土壤质量、农业生产氮素养分管理和全球碳氮循环。因此,准确地掌握区域土壤氮素的时空动态信息倍受关注。本文以成都平原核心区为研究区域,以1980s第二次土壤普查的166个典型土壤剖面数据和2016~2017年实地采集测定的187个土壤剖面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土壤有机碳与容重的回归方程、土壤深度函数等方法,估算研究区域土壤全氮密度和储量;并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
学位
川西北地区地势高亢,地形起伏复杂,地貌以丘状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总体上年均温较低,干湿季分明,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使得该区域水源充足,河流水系众多。气候和植被随地形和海拔产生明显分异,在地势较高的高原面上植被以草甸植物为主,形成广袤的草原,在海拔稍低的峡谷地区,植被以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为主。构造运动剧烈,形成大量的碎屑岩类风化物。恶劣的自然条件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土地利用以放牧为主。在这些成土因素的共
学位
猕猴桃是一种喜温湿但不耐热的多年生藤本果树,其叶片和果实对高温及其敏感。褪黑素(melatonin,MT),是一种吲哚类物质,既能调节植物生长,又能增强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的能力。目前,关于褪黑素与猕猴桃耐高温胁迫的研究还鲜见报道。因此,本论文以猕猴桃幼苗为材料,研究了褪黑素对猕猴桃耐高温的调控机理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猕猴桃的抗逆改良提供了技术依据,同时也丰富了褪黑素提高植物抗逆性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
学位
稻瘟病是水稻重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Micro 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为21-24 nt的非编码s RNA,调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表明,miR398b过表达材料通过在稻瘟病菌侵入位点产生大量的H2O2,从而增强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然而,miR398b影响H2O2累积的机制,以及靶基因在调控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中的作
学位
大豆次生代谢产物结构复杂、功能多样,药食兼用价值高;大豆异黄酮、花色苷等苯丙烷代谢物是其药用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荫蔽对大豆次生代谢,尤其是异黄酮、花色苷和木质素等苯丙烷代谢物的合成积累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以前期筛选获得的不同耐荫性大豆种质为研究对象,采用色谱分析及定量PCR方法,全面阐释荫蔽胁迫下,大豆异黄酮、花色苷和木质素的合成、积累调控规律。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出了与大豆耐荫性密切相关的
学位
Lnc RNAs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不具备编码蛋白潜能、长度大于200 nt、没有长开放阅读框但往往具有m RNA结构特征的内源RNA,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调节基因的表达。其中,作为最主要的调控方式之一,lnc RNA能够通过海绵效应来吸附mi RNA进而调控下游信号通路。本研究用pc DNA3.1-GAS5重组载体、人工合成的si RNAs、mi RNA Mimics和Inhibitors分别
学位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危害巨大,对我国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均有很大影响。目前植物源杀螺剂因高效、安全、环保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苦葛(Pueraria peduncularis(Grah.ex Benth.)Benth.)为我国特有的中药植物,分布广泛,资源极为丰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苦葛植物提取物对福寿螺具有极强毒杀作用,且分离纯化后获得主要杀螺活性成分—
学位
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隶属于植绥螨科(Phytoseiidae)、新小绥螨属(Neoseiulus),是叶螨的有效天敌。该螨取食范围广,适应能力较强,已经被开发为天敌商品。后代性比及繁殖力是描述种质的重要参数,也是规模化天敌商品品质的重要评判指标。植绥螨性别分化受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影响及Dmrt基因家族和Sox基因家族相关基因的调控。在植绥螨科中仅西方盲走
学位
犬恶丝虫病(Dirofilariasis)是一种以犬恶丝虫(Dirofilaria immitis)为病原,蚊为中间宿主,主要危害犬科、猫科动物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威胁动物的安全。目前,该病在诊断和防治方面仍然没有理想的措施。本研究首次对犬恶丝虫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和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并对重组蛋白r GAPDH和r Serpin进行
学位
稻粒黑粉病是一种全球性水稻真菌病害,危害水稻穗部,对水稻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稻粒黑粉病菌在常规稻上危害并不严重,以危害杂交制种田为主,由此并未引起研究者重视。杂交水稻的广泛种植,使稻粒黑粉病的危害日益凸显。长期以来稻粒黑粉病以病原菌分类、鉴定、病害防治等研究为主,分子层面研究匮乏,这对研究稻粒黑粉病菌致病分子机制造成极大不便。由此,本文在课题组对稻粒黑粉菌基因组、转录组的研究基础上,对其不同侵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