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的知识建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通过延长学校教育年限让学生掌握未来生活所需知识已不再可行,构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刻不容缓。当“学习获得”隐喻在学习型社会力不从心之时,“学习即知识建构”隐喻逐渐发展壮大。“学习即知识建构”隐喻强调个体主观世界和社会的联结,基于此,学习成为了通过协作的方式在共同体内部开展知识建构的过程。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更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如知识建构能力,协作能力等。落在教学层面,要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特定组织内完成有共同目标的活动,最终实现个体知识的丰富和共同体知识的完善。然而,在现实中,这种主张学生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在大学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研究通过梳理已有协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研究成果,探究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理论基础、原则、条件、动力和过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实证研究,从多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协作知识建构实践的效果、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问题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概念界定、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内容。问题提出揭示了本研究的背景和缘由,并为研究内容奠定了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确立了本研究基于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背景探究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为何,如何开展实践,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述其意义。概念界定部分对协作、学习、协作学习、知识和知识建构等多个核心概念进行了阐释,并对协作学习和知识建构做了研究性定义。文献综述分别从协作学习的五大研究主题,理论分析、学习模式、实践分析、知识建构、工具分析,知识建构的三大研究方向,基础理论研究、过程研究、实践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基于此,确定了本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理论基础。该部分确立了本研究的整体基调,即知识建构的本质是认知发展,离不开认知冲突和社会环境因素,特定的组织内部会形成由群体驱动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耗散力有机形成的群体动力。本研究后续部分也都是遵循着上述理论逻辑展开的。第三部分,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原则、条件、动力和过程。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活动开展所要遵循的原则可以分为知识生成社会性、知识发展动态性、知识产品创造性和知识评价嵌入性四大原则。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是三大主要条件。动力是推动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发展的强大合力,要通过设置合理教学目标,建设真正意义的协作共同体来获得驱动力和凝聚力,并且要有效地化解认知冲突以降低耗散力,从总体上提高知识建构的动力。最后,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是一个由个人信息建构、信息共享、冲突协商、作品生成、反思评价五个部分组成的循环发展、盘旋上升的过程。第四部分,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实证研究。本部分基于理论研究结果,遵循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原则和过程,在学生、课程和环境三方面进行准备,最终选取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教育政策》课程为例,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实证研究。第五部分,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实践效果分析。本部分将开展大学生协作知识建构实践中收到的问卷和访谈数据从协作共同体发展情况,学生协作知识建构能力情况,学生协作知识建构效果三大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通过开展大学生协作知识建构教学实践,学生的在小组和班级层面的内聚力都有显著的提升,学生协作能力在维度上表现具有差异,知识建构活动提升了学生知识发展水平,优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第六部分,大学生协作学习知识建构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与策略分析。本部分基于实践效果,探究了大学生协作知识建构教学实践中仍然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协作共同体凝聚力不足,学生的交互能力仍需提高,教师提供的支持有待加强等。针对上述可能存在的问题,要科学地设置协作小组,优化知识建构会话结构,运用辅助工具全面提升教师支持等。总的来说,本研究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协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相关理论,在微观层面上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注点聚焦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倡导教师积极与学生展开课堂互动。课堂上的师生有效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以高中生物部级“优课”为例,分析课堂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和师生非言语互动行为的特征,以此探究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策略,为一线教师及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总结了师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语文教科书不只是知识技能的载体,也是道德教育的话语载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语文教科书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以传递特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教科书形象研究还是道德形象研究,对农民这个群体鲜有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说,“平凡造就伟大”,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同样孕育着伟大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将
语文教科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有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独特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语文教科书也是读者最多、最被看重的文本之一。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与以往版本的教科书相比增加了更多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尤其是反映革命传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在语文教科书中大幅增长,使得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更清晰立体的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产业日新月异,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文明与发展。中学生作为科技人才的后备军,其科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生活决策及公众事务参与,并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综合实力和人才竞争力水平。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给予更多关注。近来随着学习理论研究中出现“冷认知”到“热认知”的范式转变,个人认识论、学习兴趣作为调控科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学生对于知识本质和
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权威”这一概念褒贬不一。一些人认可教师权威的合理性,认为教师权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教师权威不该存在,从学生自由发展等种种角度否认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教师权威”这一概念不明晰、社会事件多发等众多因素有关。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教师权威的式微成为了不可否认的现实,而在这种教师权威被弱化、相关概念尚不明朗
学位
近些年,随着“教学学术”、“教学学术共同体”等理论的出现,教学学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学术共同体”在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学者的关注,且应用范围较广,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学术共同体”、“教学学术”,甚至“学术”都被认为是空中楼阁,高不可攀。一线中小学校教师对教学学术的认识较为滞后,依旧停留在认为“教学学术独属于高等院校研究”的层面,导
科技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面貌,也深刻形塑着学校的物质形态、教育观念和人们的教育认知与存在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持续广泛深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融入人类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教育领域因“教育信息化”之名而著称。多媒体、电脑等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生活中的运用已十分普遍并对传统学校发展模式、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当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且有从传统信息技术
STE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等四门学科的首字母,但并不是几门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相互融合的跨学科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STEM教育的应用与发展,并将其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力
在网络技术革新和新型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网络和生活日趋融合,呈现出伴生关系。一方面,移动网络、社交软件、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随处可见,增加了生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互联网与教育逐渐融合,出现了智慧型教学的多种生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各种网络媒介互相渗透使得学习者接受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信息获取已经不再是难题,为难的是如何在这样一个信息饱和时代提取或处理信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