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碳团簇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铁基费托合成中人们已发现ε-Fe2C、ε-Fe22C、Fe7C3、x-Fe5C2、θ-Fe3C等铁碳化合物。很多研究组认为这些化合物特别是x-Fe5C2是主要催化活性组分。因此,对铁碳化合物的微观结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反应机理和设计新型催化剂。此前,虽然人们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做了一些关于铁碳体相和表面的计算工作,但始终未涉及到铁碳团簇的催化理论研究。  首先,开发并采用了一套基于DFT的Basin Hopping随机成键结构搜索方法(RBBH),寻找FexCy(x=1~8;y=1~8)以及固定铁碳比不同尺寸的铁碳团簇的最稳定原子几何排列构型。研究发现,铁碳团簇的原子排列不同于目前已知的稳定铁碳体相。在体相结构中碳单原子分散地填充在铁原子阵列空隙中,然而在团簇中碳原子倾向于在团簇表面富集。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多,碳原子在团簇表面开始形成碳链并且逐步生长,最后交联。还考察了不同尺寸的铁碳团簇的电子构型和CO的化学吸附行为。发现随着尺寸的增加,团簇的电子性质有显著的变化:从半导体性到半金属性最后变成导体。铁原子和碳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也随着尺寸的增长而增多,有向体相电荷分布发展的趋势。同时,Fe-Fe键随着团簇尺寸的生长而拉长,也有向体相Fe-Fe键长发展的趋势,然而Fe-C和C-C键长基本不变。据此,认为铁碳团簇增长到一定尺寸的时候,Fe-Fe键长变得和体相一样并且能够有助于碳原子的渗透从而形成体相结构前驱体。虽然CO在团簇上和表面上的吸附能大体一致并且都会发生明显红移现象,但是在团簇中CO趋于单配位吸附而在表面上趋于多配位吸附。  其次,基于DFT编写了一套模拟团簇原子沉积过程的软件。在程序中,利用DFT计算在团簇上搜寻最稳定的吸附位点,再在吸附位点上添加原子,如此往复,逐步形成大的铁碳团簇。从不同的前驱体出发,获得了铁碳团簇的详细的生长轨迹:从单个碳原子会长出一条直线的长链;从5元碳环上增长会得到具有休克尔4n+2的交替变换的碳环;在不同数目的铁原子基底上具有不同的碳链增长模式;C2原子会诱导铁团簇的呈雪花状生长。此沉积程序深刻地展示了基于DFT理论的解铁碳的相互作用的特点,为新型催化剂的设计、合成、改性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通过对FenSm和FenCm(n、m=1~8)团簇的结构、结合能和HOMO-LUMO能级间隔对原子数目“二维棋盘格式”作图分析对比,进一步了解铁碳相互作用特殊性。
其他文献
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诗意色彩,灰色鲜少被提及,歌德在著作《色彩论》中描述:“在尊贵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谦卑。”[1]作为彩色
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杜鹃花科木藜芦烷类及相关二萜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的部分工作内容,共研究了三种杜鹃花科药用植物马醉木(Pieris japonica)、透骨香(Ga
绿色溶剂复杂体系性质的研究和羰基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是重要的前沿课题。本文深入研究了离子液体+水+乙醇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微观结构,探讨了离子液体介质中茴香醚作甲基化试
N-甲基-N-乙烯基乙酰胺是N-乙烯基化合物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由于氮原子上同时连有羰基及乙烯基,使得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聚合特性及很高的反应活性,是工业上非常重要的活性单体,
甲酸甲酯(methyl formate,MF)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重要有机合成中间体。近年来,甲酸甲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继甲烷、乙酸、乙二醇、碳酸二甲酯等之后一个新的起始原料和结构单元
壳聚糖和膨润土由于其各自优良的性能在废水处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壳聚糖价格较高、膨润土吸附量小等不足使其在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将壳聚糖和膨润土复合
为了挽救业绩,去年陷入增长停滞的意大利奢侈品集团Prada宣布在欧洲地区开通在线销售服务,合作电商包括NET-A-PORTER和Mytheresa.com。Net-A-Porter和Mytheresa.com于7月15日
有机薄膜晶体管由于具有低成本、易于柔性基底兼容、可以大面积制作等优点,已经在有源平板显示、低端电子产品以及传感器等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由于有机异质结具有一
目前,芯片毛细管电泳由于其分析时间短、通量高、样品和试剂消耗量少、易于微型化和集成化等优点,成为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已成功地用于基因分析、免疫分析、单细胞分析
9月21日,商务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无人值守商店是商贸流通领域从需求侧的角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尝试,能更好满足个性化、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