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通腑润肠颗粒治疗肠道气滞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姜树民教授之“理气通腑润肠颗粒”治疗肠道气滞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评估其临床价值,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在2017-10至2019-12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姜树民教授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择资料完整、肠道无器质性改变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功能性便秘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治疗组给予理气通腑润肠颗粒加减口服,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溶液,疗程均为4周。在研究过程中,剔除2例不合格病例(治疗组有1例在治疗过程中自动退出,对照组有1例在试验期间服用其他药物)。因此,完成研究且记录完整的病例共96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便秘主症积分、症候积分以及便秘总积分情况,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在疗程结束2个月后对临床痊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进行回访,比较两组的远期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及病程等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在便秘主症积分、症候积分及便秘总积分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便秘各项积分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临床痊愈8例,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临床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2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疗效分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远期疗效方面,停药2个月后治疗组复发5例,未复发39例,复发率为11.36%;对照组复发16例,未复发20例,复发率为44.44%,治疗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在安全性方面,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明显不适及不良反应,证明两组药物安全性良好。结论:初步研究表明理气通腑润肠颗粒和乳果糖口服溶液均能改善肠道气滞型功能性便秘症状,且安全有效;理气通腑润肠颗粒对肠道气滞型功能性便秘的治疗疗效确切,效果优于乳果糖口服溶液,临床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梗死,脑血栓形成是其主要的病理过程,脑血栓是由于大脑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后,出现血管管壁内膜粗糙,血管管腔狭窄,当出现血压降低
【研究背景】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且它是一种没有明显症状,容易复发的疾病。褪黑素是松果体内分泌的吲哚胺激素,之
目的:如今对冠心病的诊断方法有很多,多以冠脉造影作为金标准,横向对比其他诊断方法来评价其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意义。而心肺运动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意义并不多见,同时关
过去几十年,Web数据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断激增,如何有效地从这些难以计数的Web数据之中挖掘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已成为当前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据调研,仅有10%的大学生第一次就业时找到了完全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反映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对所学知识与工作内容的契合度没有充分的了解。而企业也长期存在精准定位招聘人才难,招聘成本高、周期长、效果差,留住人才难、人才沟通难等问题。针对
在数字测试领域,由于测试数据集容量高速增长,单一的数据发生设备很难兼顾各种测试需求,多台设备集成构建超大容量数据集成为发展趋势。在系统集成中,如何高效、快速利用数据发生设备产生测试所需的超大容量数据集,是系统测试效率提升的关键,本文提出的利用多台数据发生设备级联组成数据发生系统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为实现级联模式数据发生系统,本课题从大容量码型数据的压缩、存储、传输以及仪器控制等几个方面
湖南地税发票管理过程中,由于发票开具行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管,导致虚假发票大量出现,严重威胁税收的征管秩序。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大力推广网络发票的应用,但大量用户
脉冲功率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其应用领域的拓展,使得脉冲功率系统对脉冲功率开关的要求越来越高。碳化硅门极可关断晶闸管(SiC gate turn-off thyristor,SiC GTO)是应用在脉冲
软件产品的质量与软件过程密不可分,软件过程为管理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难以控制的环节提供了一个框架,在过程模型指导下开发出的软件产品质量的优劣与过程模型的质量息息相关
智能移动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发展重要的衍生产品,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场景识别是针对智能移动机器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移动机器人的诸多功能如定位、导航、
背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可累及全身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老龄化、肥胖患病率增加及遗传易感性等问题的凸显,糖尿病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