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语境下的郭沫若与《屈原》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zho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但双方并非相安无事,摩擦冲突伴随抗战形势接连不断,为避免正面冲突,双方常常借历史以言当下,历史剧为双方争夺政治话语的领导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域。1942年3月,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围绕《屈原》的发表和搬上舞台,引发了一连串的风波。本文尝试以比较细致的个案研究方式,探讨这场争论的影响极其对郭沫若抗战时期文化领袖形象的塑造,进而显示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的复杂互动关系。本文首先探讨《屈原》问世的政治背景,分别就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对郭沫若的争夺、抗战时期重庆的话剧运动两个主题进行阐释,意在说明郭沫若回国后并非当即投入中共的“怀抱”,其在政治态度上有过犹疑;抗战时期的重庆戏剧成为两党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国共两党通过话剧运动争夺民族话语的领导权。政治背景之外,通过重建郭沫若创作《屈原》的心路历程,体现中共“寿郭事件”对郭沫若政治态度转变的影响,以及郭沫若创作《屈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郭沫若长久以来对屈原研究的“情有独钟”及意欲将其戏剧化的倾向。之后,通过还原《屈原》的内容与主旨指出《屈原》在创作之初并非全然影射现实之作,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主题,除了批评现实,民族统一更是郭沫若创作《屈原》的确切旨趣;通过分析《屈原》背后的文化意涵,指出郭沫若的历史观念。相反,《屈原》创作之初并非如此“别有用心”,《屈原》的地位与影响形成于其现实影响之中——《屈原》与国民党文化政策的矛盾和与中共文化政策的契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争、《屈原》与《野玫瑰》之争。最后,抛却政治,从纯粹的学术史业绩层面,对《屈原》及郭沫若进行评价,以还原其本来面目:《屈原》的现有地位更多的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其政治意义被过度阐释的结果。所以,称《屈原》“超过了历史上所有表现屈原的作品”,确有夸大其词之嫌。围绕《屈原》所产生的学术争论,不同学者对屈原及其思想的理解、认识上的差异,本应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重要的内容,而争论所及之处,却掺杂了过多的个人观点和政治旨趣。郭沫若在抗战时期文化领袖地位的形成,一方面,是郭沫若本人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中共有意塑造的结果,所谓“时势造英雄”。
其他文献
本文在借鉴国外先进医院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以"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护士满意"为宗旨,牢固树立"姓军为兵、姓军为战"服务军民的理念,通过护理质量管理、品牌营造与
建立了测定L-苹果酸中对映异构体D-苹果酸的的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色谱柱为手性色谱柱CHIRALPAK-IC(4.6×250mm;5μm),流动相为正己烷∶异丙醇∶三氟乙酸=80∶20∶0.1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企业不但面临来自国内外同行规模扩张的竞争压力,也面临国内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出现的人力成本、原料成本上升等日益突出的问题
为了规范收入的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于7月5日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下简称“新收入准则”)。这是我国企
报纸
哲学与音乐在最高境界上其实是相通的。叔本华思想是尼采悲剧思想的源头,但瓦格纳音乐对尼采的悲剧哲学之形成有重要影响,它在神话因素与音乐灵魂两个方面直接铸成了尼采悲剧
目的:探索小鼠棕色脂肪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取C57BL/6J小鼠棕色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过滤法获得梭形细胞,对培养出来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诱导分化后用油红O染色法
目的测定不同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时期及产地的龙胆、朝鲜龙胆中龙胆多糖和龙胆苦苷的含量,为龙胆药材的综合利用及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
重型切削硬质合金刀具磨/破损严重将导致其加工质量、生产效率的降低,以及生产成本的增加,因此对刀具的磨损状态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近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刀具磨
平衡零拍探测技术具有低噪声和高灵敏度的特性,是量子噪声谱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采用基尔霍夫定律,设计并研究了一种具有两级放大的平衡零拍光电探测器。由两个性能匹配的光
卫星通信以其覆盖面积大,通信质量高,传输容量大的特点成为目前重要的通信方式之一,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本文从卫星通信技术的特点、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