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中绿色荧光物质的提取、纯化及检测方法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alli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0.Kuntze)荧光性绿斑病是近年来发现的的一种茶树成叶生理性病害,病症表现为叶片下表皮局部凸起呈绿色斑点或斑块状,光照下病斑处可见黄绿色荧光。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荧光性绿斑病叶的发光机理,并为研究荧光物质在茶树体内生物合成途径提供分子理论基础,本课题以荧光性绿斑病叶为材料,在科学验证绿色荧光物质存在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绿色荧光物质的荧光特性,建立了HPLC分析方法,经超声浸提、聚酰胺固相萃取、中高压制备色谱纯化得到高纯度绿色荧光物质组分,并根据绿色荧光物质的相关特性和光谱数据对其分子结构进行推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科学地验证了绿斑病叶荧光现象和绿色荧光物质的存在,获得绿色荧光物质的原位荧光光谱;确定绿色荧光物质的最大激发、发射波长分别为:490 nm和515 nm。   2.绿色荧光物质的荧光特性易受溶液pH、缓冲体系、溶剂体系、钙离子、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溶液pH和缓冲体系对荧光强度的影响显著,在pH=7.4±0.2的Tris-BES缓冲体系中,绿色荧光强度最大;与纯水溶剂相比,添加极性有机溶剂能显著提高绿色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且乙腈>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甲醇,有机溶剂含水50%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Ca2+的荧光增敏效应不显著;浸提过程中加热处理有利于绿色荧光物质的形成。   3.确定绿色荧光物质粗品的最佳前处理方法:沸水浸提30min(固液比1:20),期间超声助溶15 min,聚酰胺固相萃取(3 h),水静态解吸(3 h),解吸液经旋蒸浓缩后用4倍体积丙酮处理,抽滤,滤液旋蒸浓缩后用乙酸乙酯萃取,水相旋蒸浓缩至干,即得绿色荧光物质粗品。   4.建立绿色荧光物质的HPLC分析方法:Hypersil Gold aQ C18型色谱柱(4.6×250 mm,5μm);流动相:A-10mmol/L乙酸铵水溶液,B-甲醇;梯度洗脱:0→5 min,0%B相;5→65min,0%→60%B相;进样量:10μL;流速:0.8 mL/min;柱温:28℃。该色谱条件适合与多种检测器(FD、MS、UV、DAD、NMR)联用,可用于绿色荧光物质色谱峰的特征定位、纯度检测及紫外-可见光谱、质谱等分子结构信息的获取,并为应用色谱技术制备高纯度绿色荧光物质提供依据。   5.以制备的荧光物质粗品为材料,应用中压液相色谱(ODS BP C18)、制备型HPLC(YMC-Pack ODS AQ)色谱分离纯化技术,首次获得三种高纯度荧光物质GFC1、GFC2和GFC3,其中GFC1的光度纯度达到90%以上,为解析分子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   6.三种高纯度绿色荧光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在紫外区220nm、270 nm、325 nm处有吸收峰,在可见光区490 nm处有较强吸收峰。应用超高分辨质谱技术获得两种绿色荧光物质GFC1、GFC2的精确分子量分别为287.28387和313.08635。   以上研究成果为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中绿色荧光物质的结构解析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茶树体内黄色荧光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自从党十八大会议召开以来,党组织迈入了党建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的重要时期.企业开展党建管理工作,能够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进而促使自身思想道德得到完善,为企业的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
山东省莱州市农民玉米育种家李登海,1988年选育出株型紧凑、抗病抗倒、穗大粒多的掖单13号玉米优良品种,当年创亩产1008.8公斤,1989年亩产1096公斤。1990年气候条件不利,玉
品种来源与产量:该品种系安康地区农科所育伐,1991年经陕西省审定推广。平均亩产348公斤。主要特征特性:生育日数79-99天,属早熟品种,株高42一65.5厘米。株丛繁茂, Source
本实验分别对激素、外植体类型、无菌苗培养时间及硝酸银和乙酰丁香酮浓度等影响甘蓝08J80外植体再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甘蓝下胚轴高效再生体系。利用该再生体系采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