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原鼢鼠(Mospalax baileyi)是我国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之一,属于鼹形鼠科(Spalacidae)鼢鼠属(Myosplax),适应于高原地区的高原鼢鼠主要分布于2800m~4200 m的海拔高度,属于典型高海拔、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的穴居动物。高原鼢鼠在挖掘过程中向地表推出土丘,覆盖植物造成植物死亡,因而对草地生产和生态产生负面影响。但高原鼢鼠在植物群落演替、土壤更新以及水分涵养等有重要作用,被称为高寒草甸的“生物工程师”。目前对高原鼢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尚缺少深入研究,并不清楚高原鼢鼠不同密度种群的扩散特点以及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扩散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小尺度的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从遗传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计算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种群位点平衡检验和种群间基因流、遗传结构计算,确定种群个体分配指数以及分析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祁连山东段的小尺度高寒草甸区不同高原鼢鼠群体中检测所选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3个不同密度群体的10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检测出33个等位基因(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764,各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分布范围从1.115(ECTI23)至2.108(ECTI5)。分析10个位点PIC的变化为0.141(ECTI23)~0.394(ECTI10),平均PIC的值为0.312。4个不同地理种群共获得164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为83.6。表明所选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处于中等水平。2.利用不同地理种群分析高原鼢鼠的遗传多样性,马营滩、马营河西边、马营河东边、下南泥沟(MYT、MYL、MYR、XNG)种群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分别为1.79、1.66、2.17、2.75,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2、0.15、0.23、0.24,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2、0.31、0.42、0.5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5、0.21、0.37、0.43。表示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3.分析不同地理种群高原鼢鼠的遗传结构特征,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群体在10个位点上大多处于极显著不平衡状态(P<0.01),主要原因是种群近亲交配和无效等位基因导致杂合度不足。种群间的基因流值都小于1,种群XNG和MYR之间的基因流最大(0.616),MYT和MYL之间的基因流最小(0.040)。MYT与其他种群间的基因流普遍低于其他3个种群间的基因流。在K=2时,lnP(D)和△K的值都最大,随后数值都较小。故当K=2时,4个群体被分成2组:MYT种群为一组,MYL、MYR和XNG种群聚在一起为一组。4.分配指数AIc计算结果显示:高密度区的鼢鼠个体分配到中、低密度区的数量都为33.3%,中密度区的鼢鼠个体分配到高、低密度区的数量为33.3%和22.2%,在低密度区,分配到高、中密度区的数量为25%和41.7%。以上结果说明,高原鼢鼠在连续线性栖息地的迁移扩散方向是从高密度向低密度。5.XNG与MYR间的遗传分化程度(0.061)小于XNG与MYL间的(0.120),并且种群XNG和MYR之间的基因流(0.616)大于XNG和MYL之间的(0.313)。MYL和MYR之间的距离不到200 m,中间有河流隔离。XNG与MYT间的遗传分化程度(0.339)大于XNG与MYR间的(0.061),XNG与MYT样地间存在公路。表明特殊岛状栖息地限制了高原鼢鼠种群基因流,河流和公路对种群内和种群间个体交流起到明显的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