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的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m9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对山东省主要设施栽培基地的设施类型和土壤状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选择设施种植面积比较大、管理水平较好的五个地点-寿光、济阳、肥城、广饶和莱阳,系统研究了设施土壤磷素组成及其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转化和生物有效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施土壤全磷、特别是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出现磷素的大量累积,已经远远超过了作物对磷素的需求量;随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在最初4-6年内设施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之后基本稳定的变化趋势。2设施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含量显著增加,但磷素组成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与露地比较,其有机磷和无机磷所占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且仍以无机磷为主,有机磷量仅占土壤全磷含量的17.1%。3无机磷组分中以Ca-P为主,其次是Al-P和O-P,Fe-P较少;Ca-P中,以占Ca8-P的含量最高,其次为Ca10-P,Ca2-P的含量较低。与露地比较,不仅设施土壤无机磷各组分含量明显提高,并且无机磷的组成也发生了变化,Ca2-P、Ca8-P和Al-P所占无机磷的比例提高,Fe-P和Ca10-P比例降低,并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设施土壤无机磷组成的变化逐渐加强。4设施土壤累积的无机磷主要向有效性较高的Ca8-P转化,其次是Ca2-P,向有效性较低的Fe-P转化较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在最初4-6年内设施土壤Ca8-P、Al-P、Fe-P和O-P的转化率均呈增加的趋势。但是,设施0-20cm和20-40cm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的转化率具有明显的差异,20-40cm土壤无机磷中Fe-P和Ca10-P转化率增加。5土壤有机磷组分以中等活性有机磷为主,其次是中稳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较低。与露地比较,虽然设施土壤各形态有机磷含量显著增加,但是有机磷的组成却没有明显差异。6设施土壤累积的有机磷主要向中等活性有机磷转化,其转化率为44.5%,其次为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向活性有机磷的转化率最低。并且,设施0-20cm土壤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的转化率略高于20-40cm土壤。7设施土壤无机磷组分均与作物吸磷量呈正相关关系,Ca2-P和Ca8-P与
其他文献
针对草坪草分子标记少、限制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应用的问题,本研究以高羊茅、三叶草和早熟禾三种主要草坪草为对象,运用生物信息学和通用性分析等手段,分别开发了高羊茅、三叶
相邻侧根的发生常被认为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或空间间隔,或时间和空间二者共同作用。为揭示冬小麦种子根上侧根的排布规律,进行了冬小麦室内砂培试验。设置了1.64 g·cm和1.80g
本研究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K 326)为材料,在室内砂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养分浓度及氮形态对烟株的生长、养分的吸收和分配,以及钾循环等的影响。在云南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烤烟体内干物质和养分的累积及分配规律和不同供氮水平下烟株第一平展叶叶脉基部硝酸盐浓度与叶片烤后烟碱及全氮含量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砂培条件下,在高养分浓度以及导致烟株出现缺素症状的低养分浓度下,铵态氮
土地生产潜力是泛指现有耕作技术水平与之相适应的各项技术措施下土地的最大生产能力。它的确切含义包括现实潜力和潜在潜力。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预测分析解决了人口-土地-粮
本文通过小麦秸秆和风干土样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土壤碳氮比条件下的混合培养,模拟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测定秸秆和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CO2释放量、土壤微生
  本文以川西北红原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红原县境内不同退化程度和不同类型土壤的区域调查、取样、及相关分析,对境内土壤特性与土壤退化
近年来,我国玉米产量过盛,整体价格下降,吉林省又是玉米种植大省,因此想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对其进行结构转型。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间作模式的农业生产在经济与生态效益方面要优于传统的耕作模式。本研究在吉林省梨树县试验站,以玉米大豆两种作物间作为研究对象,设置4:2(四垄玉米两垄大豆),3:2(三垄玉米两垄大豆),2:2(两垄玉米两垄大豆),2:1(两垄玉米一垄大豆)四种间作模式,以及玉米、大豆单作,共六
测定了豫州褐壳蛋鸡5个品系血清前白蛋白、后白蛋白、慢α球蛋白、转铁蛋白、淀粉酶5个基因位点的多态型。估计了各品系的位点平均基因多样度和品系间标准遗传距离,并进行系
豫棉8号(原郑466)于1992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992年10月被农业部定为扩繁品种。该品种具有丰产、优质、抗病、抗螨和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特别是纤维品
摘要: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课程设置上“全课程育人”,思政课教学向专业教育渗透,专业教育向思政课教学渗透,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在时间维度上“全程育人”,根据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不同时段要求,明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在空间维度上“全方位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育人氛围;在主体参与上“全员育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