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PC型三电平逆变相关控制技术的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87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中、高压大容量交流调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二极管中点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采用高性能矢量控制技术及多种不同的SVPWM调制方法研制了7.5kw光纤隔离三电平矢量控制原理样机。对二极管中点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控制中一些关键的问题给出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并提供了实验验证,具体来说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对二极管中点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中采用传统SVPWM和虚拟SVPWM调制方法进行仿真比较,并从谐波特性与等效开关频率方面分析了其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分段式的SVPWM调制方法,该方法能够在抑制中点电压波动的前提下,尽量地减少主电路功率器件的开关损耗和输出电压THD(TotalHarmonicDistortion),相比上述两种PWM调制方法,在中点电位控制、减少开关损耗及减小输出电压THD方面更具优越性。  2.对三电平逆变器固有的中点电位不平衡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推导,建立了中点电流的数学模型。以调制度为参变量研究了中点滞环控制、中点电压精确控制及基于中点不平衡时的PWM补偿控制算法,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的结果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比较。  3.比较三种不同磁场定向方式优缺点,采用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三相感应电机模型搭建了三电平逆变器异步电机有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结合三电平拓扑对低、中、高不同速段进行了仿真及实验研究。  4.采用TI公司生产的TMS320F28335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作为数字控制器,设计了7.5kW光纤隔离原理样机,完成了系统的控制回路和软件流程,给出了部分控制及驱动电路功能的实现方法。在样机上针对文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轻载、带载验证,实验波形的结果证明了所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协同理论的相关研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的具体经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协同视角下的基本构成和发展特点作简要的分析,并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施的具体问题入手,
紫云英—华癸中慢生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是我国具有长期研究历史,特色鲜明的一种共生固氮资源。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一共生固氮体系,阐明其生物固氮作用的分子机理,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构建了高质量的华癸中慢生根瘤菌7653R侵染紫云英后的根部组织cDNA文库,同时选取豆血红蛋白Lb作为诱饵构建载体筛选文库。选取接种了华癸中慢生根瘤菌7653R的豆科植物紫云英不同时期——2d、4d、6d、8d、10 d、1
低电压穿越能力(LVRT)是光伏并网控制技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会影响到光伏发电系统能否实现大规模应用,而快速准确地检测到电网电压跌落的幅值和相位,是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相应低电压穿越控制的前提条件。目前,传统的三相不平衡锁相方法仅限于三相四线制并网系统,无法应用于三相三线制系统,同时,传统方法都会受到直流电压偏移的影响。文章针对这些缺点并以实际项目为背景,研究了一种无中线三相不平衡锁相环,为光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线性的可视化知识表征工具、思维激发工具和思维整理工具.本文旨在探究思维导图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职英
学位
现代火电厂的大型单元机组具有大时滞、时变、非线性、强耦合、机炉动态特性差异大的特点,是一个典型的多输入多输出的对象。随着电网容量的不断扩大,电网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它要求发电机组具有很快的负荷响应速度和很强的调峰能力。传统的PID控制器已经难以满足自动发电控制(AGC)对机组协调控制的要求。相比较传统的方法,先进的控制理论能达到更为理想的控制效果。上都电厂三期2*660MW机组在日常运行时
地方政府发行公债一直以来被大众所关注,然而2009年河北省政府债券在上交所上市交易,截至当日收盘,该债券全天没有成交。同期上市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债券和陕西省政府债券,也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更好的培养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引领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
近年来,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电力负荷逐渐增长以及电网技术不断革新,促使电力系统向着更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种有效整合不同类型的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微电网形式——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它可以减少电力变换装置的使用,降低系统谐波污染,实现绿色能源转换。在交直流混合微网中,连接交流子网和直流子网的双向AC/DC变流器构成交直流断面系统,对于实现多区域间的功率转移、稳定母线电压和提高电网弹性具有重要作
感应加热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对工件进行加热,具有效率高、设备占地少、工作环境好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然而传统的基于试验的感应加热设计方法具有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