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MRI表现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utong1992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分析腋窝淋巴结的MRI表现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腋窝MRI检查对前哨淋巴结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89例患者病例是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进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乳腺癌病人,分为前哨淋巴结阳性和前哨淋巴结阴性两组,其中28例前哨淋巴结阳性,61例前哨淋巴结阴性。89例患者均进行了腋窝MRI扫描,每个腋窝中选出1枚在MR各序列中能够清晰显示的淋巴结共89枚进行功能成像分析。比较两组MRI片内腋窝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形态、边缘、信号变化、早期强化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应用x2检验。结果:两组病例临床病理因素在年龄、肿瘤部位、活检方式、组织学分级、SLN检测数目、ER、PR、HER2、Ki6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的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MRI显示同侧腋窝淋巴结平均(2.64±1.19)枚较阴性组(2.20±1.06)枚,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组MRI测得的同侧腋窝淋巴结最大径线平均(1.25±0.33)cm较阴性组(0.94±0.30)cm,阳性组测得的最大径线明显大于阴性组(P<0.001)。阳性组同侧腋窝淋巴结MRI显示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信号强度不均匀的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阳性组MRI测得同侧腋窝淋巴结的ADC值平均(0.900±0.228)×10-3mm2/s较阴性组(1.293±0.327)×10-3mm2/s,阳性组测得的ADC值明显低于阴性组(P<0.001)。阳性组MRI测得同侧腋窝淋巴结的早期强化率平均(245.59±71.14)%较阴性组(152.75±48.58)%,阳性组测得的早期强化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01)。阳性组MRI所显示同侧腋窝淋巴结的TICⅢ型的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P<0.001)。结论:1.形态学特征方面,前哨淋巴结转移患者同侧腋窝淋巴结MRI表现更常见于较大径线、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模糊、信号不均匀。2.功能学特征方面,前哨淋巴结转移患者同侧腋窝淋巴结MRI表现更常见于ADC值偏低。3.血流动力学特征方面,前哨淋巴结转移患者同侧腋窝淋巴结MRI表现更常见于早期强化率偏高、TIC为Ⅲ型曲线。4.MRI是术前评估早期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状态的有效检查方法,能够提高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状态判断的准确性,临床上用于指导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实施。
其他文献
本文从量子密码技术的基础和优势、量子密码技术的发展、量子密码技术的困境、量子密码攻击等方面综合阐述了量子密码技术的基本概况,并对我国在量子密码和通讯技术上的发展
本论文分析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概念隐喻。依据莱考夫与强生(1980)、莱考夫与特纳(1989)、和Kovecses(2002)对英语中常规隐喻的研究,小说中海明威使用的概念隐喻将与部分常规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全球能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为了缓解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促进了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迅速发展。逆变器
本文在阐述了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公众平台、MOOC、翻转课堂等重要概念及理论基础上,重点围绕现代教学对泛在学习环境的需要,开展移动端混合式学习平台研究的各项工作。首
针对整车排放开发试验中直采排放测量设备不能直接测量出污染物瞬态质量的问题,采用了在袋采排放测量系统中增加稀释空气流量计SAO或者示踪CO2分析仪的方法,将袋采和直采测量
近年来,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改善人居生存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城市园林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关于城市基础绿化树种中人工纯林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而完成节点的自身定位是传感器网络能正常工作的基础。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有一部分配有GPS定位系统能获取自身位置的锚节点,这些锚节点帮助普
阿维菌素(avermectin,AVM)为农畜两用杀虫剂,大环内酯类双糖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驱虫效果和安全性。随着AVM的广泛应用,环境中AVM的蓄积量越来越多,因此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存在的困难,提出了通过加强学生党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和对策,为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一股民间信仰、仪式的大规模复苏和重建。在人类学领域,这一社会事实促使研究者们从原因、性质和策略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本文以皖南山区